◎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三单元第十课 过秦论(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

    A.膏(yú)   
    B.巡(qūn)  
    C.戍(zhé)   
    D.名城(huī)
    篱(fān)    
    (dí)    
    (chī)   
    (yǒu) 
    山(yáo)   
    足(niè)   
    首(qián)  
    (jí)  
    (tián)   
    (zhái)  
    括(náng)   
    粮(yín)  
  • 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事
  • 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三单元第十课 过秦论(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选出对“南汉中,西巴、蜀,东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句中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D.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 下面句子翻译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锄
    ②钩长铩
    ③万之势

    ⑤一夫作
    A.yōu qín jí chèng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g duó xié nàn
    C.yòu jín jǐ chèng duó xié nàn
    D.yòu jín jí shèng duó qì nàn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3.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1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三单元第十课 过秦论(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昊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恿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
    1.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2.“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3.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
    4.下列对例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A.为贾生着想的人,在行为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B.像贾生这样的人,在立身行事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C.像贾生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D.为贾生着想的人,对(贾生周围)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5.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世(     ) (2)不大位(     )
    (3)其箱笥(     ) (4)为时所(     )
    2.下列句子加粗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1~3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1.李诗写汉文帝召见贾谊的整个过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谈一谈“可怜”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诗中对贾谊是如何评价与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例:春蚕:甲:吐尽了丝,才悄然离去。乙:这是作茧自缚。
    月亮:甲:历尽千山万水,给黑暗世界带来光明。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规: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不管脚跨得多大,到头来还是回到起点,成绩始终是零。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秦艰苦创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此为其“智”;而后仁义不施,横征暴敛,终致灭亡,此为其“愚”。如此总结秦之兴衰,也不无道理。其实,“智”与“愚”,是辩证统一的,由于时空、视角、立场、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请以“智与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本话题内容很宽泛,只要与“智与愚”有关即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