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夏(yán) (mǐn) 腥(hūn)
    B.油(kǎi) 约(qiè) 绸(kǎo)
    C.骷(lǒu) 堂(nòng) 密(zhěn)
    D.游(shuì) 忪(xīng) 米(xiān)
  •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蠕动 蹒跚 皮辊 船舷
    B.拎着 贿赂 欧打 譬如
    C.呻吟 虐待 嗑睡 铁锭
    D.屏障 拗断 轧钢 呕气
  • 下列各组词语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____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外头工人与包身工相比,多一些自由,他们有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___。
    (3)历史上每一个朝代___的农民起义,都给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A.搜集 权力 爆发
    B.收集 权利 爆发
    C.收集 权力 暴发
    D.收集 权利 暴发
  • 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1)借喻(2)暗喻(3)借代(4)借喻
    B.(1)借代(2)借代(3)双关(4)借喻
    C.(1)借代(2)暗喻(3)借喻(4)双关
    D.(1)借喻(2)借代(3)暗喻(4)双关
  • 引号的用法,一般有:(1)表引用;(2)表强调,着重指出;(3)表有特别含义;(4)表讽刺或否定;(5)表特殊的称谓。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用法符合(5)的一句是
    [     ]
    A.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C.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D.“芦柴棒”手脚着地。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还有一个,什么名字记不起了,她熬不住这种生活,用了许多工夫,在上午的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偷偷地托一个在补习学校念书的外头工人写了一封给她父母的家信,邮票大概是那位同情她的女工捐助的了。一个月没有回信,她在焦灼,她在希望,也许,她的父亲会到上海来接她回去,可是,回信是捏在老板的手里了。散工回来的时候,老板和两个打杂的站在门口,横肉脸上在发火了,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死娼妓,你倒有本领,打断我的家乡路!”
      “猪猡,一天三餐将你喂昏了!”
      “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
      “信谁给你写的?讲,讲!”
      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这一晚,整屋子除了快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呼喊之外,再没有别的声音。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1.怎样理解“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它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着气,睁着眼,百千个奴隶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倒数第三段中“这一点施与的温情”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端午节
    振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都心坎里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倒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王,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1.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
    (1)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描写工厂的汽笛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位教师在讲授“维护祖国尊严和荣誉”时,为了批评有些人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崇洋媚外,他运用了褒词贬用的手法,假如你就是这位教师,你该怎样说呢?请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上述观点。(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依照示例,从竹子、彩虹、落叶、橡皮、压路机五种物象中任选一种,写出意思褒贬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有哲理,有意蕴。
    示例:
    牛 褒扬: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踏实的脚印。
      批评: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欠(hē) 惺忪(xīngsōng) 堂(nòng) (shuì)
    B.养(sì) 候(sì) 褴褛(lánlǚ) 据(qì)
    C.地板(jiē) (zhá) (wǔ) 住(jiū)
    D.登记簿(bù) (kān) 制(qiáng) 迫(qiǎng)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驰援  万户侯  明察秋毫  急风劲草  
    B.规矩  流线形  歪风邪气  通宵达旦  
    C.催眠  及时雨  寸草春辉  防患未然 
    D.签订  护身符  屈指可数  语无伦次
  •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_____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_____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_____“耳”字形,有如_____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雕 铺 呈 贴
    B.塑 铺 像 画
    C.塑 摆 像 贴
    D.雕 摆 呈 画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包身工(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 下面是协议书的一些条款,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条款是

    [     ]

    ①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议,否则,由终止方负责对方的全部经济损失。
    ②甲方投资装修的房屋将作为不动产,在期限满时移交乙方,不包括室内设备。
    ③甲方向乙方提供的钢瓶1000只,分三次供完,乙方在甲方货到全付款。
    ④此协议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3年。期满后,如无其他特殊原因,协议继续有效。
    ⑤由甲方提供周转资金人民币2万元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的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藉。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做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离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得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医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医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他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好的榜样、典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则调查报告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人员之一,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必太过担心。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D.大学毕业生离校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者默然
    陈镭
      ①对我来说,沈从文是那种适合在十一点的月光下,默默阅读的作家。我喜欢看月光像烟雾一样照在窗台上,但窗外的风声并不能把烟雾卷走,一卷又一卷故事就在默然中缓慢展开。
      ②真正的歌者,歌声永不会肆无忌惮,他会在歌声中轻轻包上一层薄纱。在那一卷又一卷的故事中,他让热情的目光收缩,沉静地看待冷酷的世间。然而这绝非世故,因为他只是让这热情向内聚敛。然而这聚敛也并非压抑的火山,因为他内里其实是温暖的热泪,在热泪的流动中隐含着生存的艰难和对艰难生活的敬畏。当然,更重要的,是热泪中沉重的爱。这便是我称他为歌者的原因。这层薄纱包裹得那样艺术,令歌者在描述故乡时,为绵绵的深爱添加了透明的颜色,像沅水摇荡的青波,像水手熟睡中的笑容。
      ③如果我们凝视歌者笔下长河般的画卷,我们会发现,他常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萧萧的悲剧,天天的痛楚,以及《边城》中美得几乎让人忘记了的不幸,让人看到他深爱的美在无可挽回地消逝,令陌生的旁观者亦忍不住为之深深痛惜。
      ④一个世界正在失去,另一个世界并没有弥补住破损的缺口。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都诉说着人性。沈从文的书中绝少刺激,只有平缓深远的歌声,勾勒出神话与历史间的原乡,将湘西的幽邃气息,将人性的朴实纯净,传送又传送,传送到远方。
      ⑤那歌声的画卷中缀满了血色的梅花,然而这梅花也终究只是背景的点缀,让人稍稍有些惊悸,旋即又木然,旋即又宁静。“大家就是这个样子活下来”。于是梅花淡出,满纸烟云的青山绿水依然铺就长卷,那些人也就如翠翠手中渡船的缆绳,坚韧不拔地系在乡土,目送逝者随青波远去。有时我会想起歌者勾画的这个湘西,想到乱世里,人命真不如蝼蚁。然而歌声却尽力地缝补过去。夕照、炊烟、兵变、战乱,杂然无属,却又彼此深深联系。沈从文只是缓缓放歌,于是抒情的笔触一幕又一幕,于荒诞无道的世路中,更有连绵柔韧的生命和生命的憧憬。这场景,正像是芳草斜阳外,婴儿的哭声响起,震颤了欲看斜阳的人的心灵。
      ⑥风声呼呼地吹过,窗玻璃上生出了蓬松的、清冷的水汽。在十一点的月光下,屋内很安静,这加大了风声恣肆的魅力,使人的心情慢慢平缓下来,渐渐觉得沉静。在这样的时刻,许多人的渴望无非是能听到、看到一些真正的故事罢了。刚好有这么一个人,前半生他是歌者,后半生他也是歌者。只不过前者优美绵长,而后者没有歌词,只在周围的声音中沉默。
      ⑦对他这样的歌者而言,不是个人不能容忍时代,也许只是时代不能容忍个人。他不革命,也没要求阶级的解放,他只是要人们从他的全部歌声中去认识我们这个民族,他想用湘西去探索更深层的题旨。他从来不是主流,因此倍感寂寞。
      ⑧我凝视着他的相片,那是建国初期,他穿着中山装,仪容整洁,脸上露出平静的笑意。他真的看到自己的命运了吗?他想得到他最后与身后的声名了吗?这个和蔼的中年人只是平静地笑着,让人忘记了他是伟大的歌者,忘记了,在他笔下,世界看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沈从文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那歌声的画卷中缀满了血色的梅花,然而这梅花也终究只是背景的点缀”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回答第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歌者默然”是作者对沈从文的评价,联系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包含的人生哲理。(不超过25个字)
      驴子驮盐过河,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感觉轻了很多,驴子很高兴。又有一天,这头驴子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海绵吸了很多水,驴子再也站不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________________  食物少煎烤  住房环保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清蒸油烟少  节能灯照明  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钱学森生前已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誉。不过,他令世人景仰的不仅是生前身后名,更是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当下,学界浮躁而官僚的风气、某些学者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令人担忧。有网友发帖说:一代大师走了,而继承大师精神的人却寥寥无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