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高效学习法第一单元第二课 故都的秋(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hún)沌 (chuán)子 (xùn)鸽 (ruǐ)
    B.点(zhuì) (ǎo) (zé) (tuí)废
    C.(bì)如 (luò) (lú)鱼 (lì)
    D.(zhè)树 (lǎn) (chèn) (mó)馍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赏顽 落寞 平仄
    C.训鸽 喇叭 凋谢 意境
    D.点掇 颓废 鲈鱼 蟋蟀
  •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C.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D.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人教版高一语文高效学习法第一单元第二课 故都的秋(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几位老人,年龄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是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D.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B.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C.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D.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请用最简单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1)北国之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国之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都的秋》中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二段中“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对这句话请从修辞的角度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高效学习法第一单元第二课 故都的秋(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春
    宗璞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秋。只是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似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了一些小亮点;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不是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在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却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便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地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海风愁,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兆征。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这篇散文中,开头说燕园野花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从两方面具体描写这种声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这里突出了二月兰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花开得好放肆!”请从色彩、行为、性格三方面说说作者这样说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例句,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表述。
    例句
    圆规:空有两条腿,自己却不能运动一步。
    足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礁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刘勰也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之论,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本文的秋风秋雨秋花秋色秋光,都具有清新、幽远、落寞、衰弱、萧条的特色,这正是作者孤独、深沉、冷落、萧索心灵的再现。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景物片段,要求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