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六单元 单元能力测控题(选修专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cuàn) (tàn) 羊(zāng) 黑(lí)
    B.外(rǎng) (tún) (tún) (jiù)
    C.社(jì) (shì) (pì) 人(shù)
    D.闾(hé) 夭(hóng)

    罝罔(jūwǎng)

    (gū)
  •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恶人者,人必从而之——恶:凶恶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野——战:在郊野战斗
    B.抱其衣裘、戈剑者——取:夺取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后世哉——遗:留传
    C.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
      其自入而求之——阖:关闭
    D.其谋——得:成功
      然则众贤之——术:方法
  •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B.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C.国中之众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既以非之
    B.谨上为凿一门
    C.众闻则非之
    D.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六单元 单元能力测控题(选修专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项是

    [     ]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B.是其故何也
    C.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D.此何难之有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指出下列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2)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
    (3)从而誉之: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其不义又甚人人园圃窃桃李。__________
    (2)从而誉之,谓之义。__________
    (3)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
    3.下面对文段的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尽管不义,然而众人纷纷指责,掌权者重重处罚,实有点小题大做。
    B.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义行为,把矛头直指非正义战争,这一主旨是采用开篇点题的方法揭示的。
    C.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牛马、杀人越货这四种行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与下文的侵人之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思想内涵极为深刻,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艺术手法效果突出。正因如此,文章让人常读常新,屡受教益。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颊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疾首蹙颊而相告:___________
    (2)夫何使我至于此也: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___________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矣: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
    A.不得非其上者,非也
    B.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D.引领望之
    3.孟子在论述时由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逐步深入,最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论证,点明主旨: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虽然是议论文,但语言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六单元 单元能力测控题(选修专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4)舟遥遥以轻飏,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在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 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画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旁。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1)不得另拟题目。(2)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3)立意自定。(4)文体自选。(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