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七课 纪念刘和珍君(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dié)血 蹒跚(pánshān) (màn) (àn)然
    B.踯躅(zhízhú) (ào) 射(cuán) (lū)
    C.长歌(dàng)哭 (pū)倒 (jí) 令人(fà)指
    D.浸(zì) 风驰电(chè) (chuāng)伤 (xuān)染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
    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
    C.暮霭 立仆 流言 暗然神伤
    D.流逝 踌躇 凶残 绝秘文件
  • 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____是少数,____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____殒身不恤的事实,____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____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____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A.即使 但 虽 却 即使 也
    B.虽然 但 虽 则 虽 而
    C.即使 然而 虽 却 尽管 也
    D.虽然 但是 即使 就 虽 而
  • 下列句子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_______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2)我作为这位大作家的弟子,就将拙作作为祭品,_______在他的灵前吧。
    (3)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_______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A.暴发 呈献 微弱
    B.爆发 呈献 微漠
    C.爆发 奉献 微漠
    D.暴发 奉献 微弱
  • 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
    B.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C.听到“基地”组织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事件,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D.这位老船工给我们讲述了横渡长江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_____,同时还是_____。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_____,也_____。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①宇宙的一员
    ②社会的一员
    ③不可能表演奇迹
    ④不需要表演奇迹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 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伟大”是反语,用来讽刺国民政府对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的疯狂镇压。 B.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煤的形成作比喻,说明请愿不属于革命斗争的范畴,为此而牺牲没有意义,表明作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C.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把“我”失去战友的痛苦,把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深深体味公之于世,以揭露敌人,控诉社会的黑暗。
    D.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直接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前仆后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七课 纪念刘和珍君(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乙]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甲文中“这样的世上”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对刘和珍等人请愿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鲁迅态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闲暇,很想拿起笔来,写我这三天内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三天以来,每日总是昏头昏脑的,表面上奔走办公,少的静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觉得是经过我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或者一部分是因为我觉得刘杨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一部分是因为我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女士为亡国遭难,自秋瑾以来,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为自我到女师大教书及办事以来,刘女士是我最熟识而最佩服嘉许的学生之一(杨女士虽比较不深知,也记得见过几回面),合此种种理由使我觉得二女士之死不尽像单纯的本校的损失,而像是个人的损失。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又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是最热烈参加的,并非一般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员,不知道这就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时我因要开会到校,一闻耗即刻同许季茀[即许寿裳(1882-1948年),字季茀,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先生到国务院,而进门开棺头一个已是刘女士之尸身,计前后相距不过三数小时。闭目一想,声影犹存,早晨她热心国事的神情犹可涌现吾想象间,但是她已经弃我们而长逝了。
      刘女士是全校同学钦爱的领袖,因为她的为人之和顺,及对于校事之热心,是全校同学异口同声所称赞的。功课上面,是很用功,是很想自求进益的一个人,看见她的笔记的人大都可以赞同,而且关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为,足称为中国新女子而无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个人才,但是还不十分知道底细,到许季弟先生对我详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办事灵敏的女子。上回女师大被章刘毁残,所以能坚持抵抗,百折不挠而有今日者,实一大部分是刘女士之功,可称为全学革命之领袖。处我们现今昏天黑地,国亡无日,政治社会思想都须根本改造的时期,这种热心有为,能为女权运动领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宝贵!
      记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时,刘女士才独自一人提了一个极大的皮箱来我家里。这是两月前女师大演剧的第二天,是为还借用的衣服来的。因为到各家去分还,所以跑到这里来已经时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还是说“不累”,仍旧满面笑容的谈到前夜演剧的情况,个人的劬劳,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师大之所以能有奋斗到底的成绩,是因为有这种人才。
      在我的书桌上,有一本刘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来的,一直到现在总是不忍翻开看。今天毅然开看,最后一篇的题目是:“SocialLifeintheCollege”,后记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二天做的。刘女士每对自己的英文懊恼程度太差.以前旷课太多,其实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畅通顺的。这一篇文中有很可以引起我们感叹之语,很可以使我们知道她求学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残而旷学是如何必不得已之事。里头有一段说(尽依原文,未改只字):[篇幅所限,以下三段英文原文删去,只保留本文作者的汉语译文——编者注]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现吾校已比较安静,我正预备静心求学。但是又风闻新教育总长马君武氏又正在阴图扰乱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宁,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从这一篇中就可知道刘女士求学的热心及她受章士钊摧残的困苦感觉。同时也可以看见她对于政治的识见,远在一般丧家狗之文妖与名流之上。本学期创办英文自修室,她就很高兴的来预备努力研究,屡次来问我如何可以进步英文。我所说应买的书如Ox-fordPocketDictionary,她都很快就买来,不打算果真如她所预料,自章士钊马君武再讲整顿学风,“若今日之安宁情况,我们又不能享受了。啊,这是何等可怕”。
      杨女士我虽然不深知,不能够详细表述,总也是女师大革命先烈之一。我希望有女师大同学能把她的生活较详细地叙述出来。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得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自慰,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一九二六,三,廿一日。(二女士被难后之第三日)(《剪拂集·大荒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节)
    1.林语堂先生在回忆与刘和珍女士的交往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原文照录了刘和珍的一篇英文作业,这样写是不是多余?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是同一时期、针对同一事件的两篇纪念性文章,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记念刘和珍君》两文都是纪念“三一八”烈士的文章,从写法上看,两文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一八”惨案在当时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事件发生后,全国人民都对段祺瑞政府进行指责、抨击,要求严惩凶手,公祭烈士。请你为烈士拟一条挽联,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怀念之意,以及对反动政府的批评和痛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重(chuàng) (kù) 台(lèi) 汗流背(jiā)
    B.案(dàng) 首(qǐ) 言(jiān) 恶不悛(hù)
    C.脚(huái) 宿将(sù) 漏(pī) 妄自薄(fěi)
    D.倾(yà) 烈(zhì) (gù) 繁文节(rù)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窈窕 明信片 礼上往来 心心相印
    B.痉挛 混合物 信口雌黄 举世震惊
    C.豆蔻 孤零零 着手成春 以老卖老
    D.推崇 制高点 两全齐美 一劳永逸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今伊拉克爆炸不断,驻伊美军死伤惨重,回想当年美军占领伊拉克,活捉萨达姆,不由得顿生今非昔比的感慨。
    B.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桃花竞相开放,深红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C.论坛上,专家们或发表演讲,或现场回答提问,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妙语连珠,思想深刻、精彩纷呈。
    D.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像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抛出去。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
    B.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对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存下来,目前已成为文物工作的当务之急。
    D.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瘟神”,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折磨。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七课 纪念刘和珍君(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评论者在解析艺术技巧时,一定要把从作品的整体构造入手和从作品的构成要素入手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①容易写得空洞、枯涩、难琢磨;
    ②又容易支离破碎,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③最好是从大处着眼,
    ④有宏观的综述,
    ⑤如果只是从细微处去解析,
    ⑥从细微处入手,
    ⑦如果只是从整体着眼,
    ⑧也有具体的分析。
    A.③④⑥⑧⑦①⑤②
    B.⑦①⑤②③⑥④⑧
    C.③⑥④⑧⑤①⑦②
    D.⑤①⑦②③④⑥⑧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_________既然有了血痕了,_________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_________时光流驶,洗成绯红,_________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乙]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悲哀。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哪一国度里都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膊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说:“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则是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买卖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1.甲文第二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然而当然纵使也
    B.因为所以固然也
    C.但是也就即使还
    D.因为就即使也
    2.“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
    A.有限的几个生命。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
    D.“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3.乙文第四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     )
    A.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避免失算的浪费
    B.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不必虚掷生命
    C.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必虚掷生命
    D.这就是吝惜生命亦即避免失算的浪费
    4.甲文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第三段引用了许褚赤膊上阵的典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粱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粱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粱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粱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依照下列例句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 ① 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 ② 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 ③ 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懂。 ④ 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 ⑤ 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于2009年6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以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
                              2009年6月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时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