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 (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不倦 锐 风雨如
    B.豺满目 才女貌
    C.拜可亲 子 暮沉沉
    D.彰 千里本宣科
  •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袅娜 余音袅袅 萧萧 萧洒倜傥
    B.翩翩 浮想联翩 冉冉 光阴荏苒
    C.连绵 情思绵密 缠绵 缠绵悱侧
    D.浓阴 封妻阴子 精彩 无精打采
  • 填人下列各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
    (3)原来诗歌语言的________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A.启示 凝练 精妙
    B.启示 洗练 精确
    C.启发 凝练 精确
    D.启发 洗练 精妙
  • 下列各句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B.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歌手的素质良莠不齐,在过“文化”关时,着实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大跌眼镜。
    C.时下,一些商贩时常拿着所谓的“名牌”产品一路招摇撞骗,沿街叫卖。
    D.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一大批赌具赌资。
  • 下列一组句子的顺序,经过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②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④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
    ⑤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⑥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
    A.①⑤④③②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③②④⑥①⑤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 (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楼”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中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或“山外青山楼外楼”。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登上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行的时候,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晴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会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楼’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楼是古典,楼是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古诗词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楼”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B.“楼是古典,楼是东方”一语,艺术地概括了中国楼亭所具有的美的鲜明特色。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诗句意境清幽,表现的是李后主独自登楼赏月的情境。
    D.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连用了三个“假如——”是想告诉我们中国古典小楼有与美妙的音乐、绘画同样的意境、景色和情调。
    E.第五自然段中四个“我要以——”构成排比句,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典小楼的文化蕴涵。
  •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纹/然  杀/山  楼玉宇/龙无首  
    B.制/同  竹失  暗花明/转乾坤  
    C.骨/台  叹/道  追根源/昧平生 
    D.游跃  祝达  家荡产/装简从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驰援  万户侯  明察秋毫  急风劲草  
    B.规矩  流线形  歪风邪气  通宵达旦  
    C.催眠  及时雨  寸草春辉  防患未然 
    D.签订  护身符  屈指可数  语无伦次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家中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以前严厉的父亲如今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红脸的角色。
    B.该县有关部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斥资对这位名人的故里进行修复,把它打造成精品,以吸引外地游客,使当地旅游人气更旺。
    C.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D.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好评如潮。
    D.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做“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 (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列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情懵”。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 “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意象:_______________象征意味:_______________
    意象:_______________象征意味:_______________
    意象:_______________象征意味:_______________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歌的本质是暗示,是用具体的形象去暗示作者的情志。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运用想象思维还原,推测诗歌中“这一页”(或“它”)可能表达的对象和内涵,然后加以解说。
      人生是一部书/只有这一页最温暖/读懂的时候/我们在远方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宋朝时有位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作画。结果,有的画面上画了高山峻岭,山下一座古庙;有的画面上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一座古庙的塔顶。其中有一幅画既没有古庙,也没有塔顶,只在云雾缭绕的山脚下的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对这幅画大加赞赏,认为该画充分表达了“藏”的意境,技法高超,不落俗套。
      含蓄,是这幅画成功的奥妙。生活中,我们同样离不了“含蓄”。
      请以“含蓄”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