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单元能力测控题(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邪 麻大意 肉复生
    B.病 墙 含情脉脉 马厉兵
    C.羁 谤 奢浪费 无弱兵
    D.根 渭分明 不而走
  • 下列各组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朝济而夕设版焉
    B.秦伯说,与郑人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令将军与臣有邵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距关,勿内诸侯
  • 下列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
    B.以其无礼于晋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 下列语句中加粗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今太子迟之,请决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B.①秦王必喜而善臣    ②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C.①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②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
    D.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单元能力测控题(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②不阙秦,将取之
    B.①吾还也 ②君知难也
    C.①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①吾属今之虏矣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录西周初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共30卷,是战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前四史”之首。
    C.《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给《春秋》一书做注的,“传”是“转授”“阐述”之意。
    D.《战国策》是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徙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皎妻少,使奴负柩②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不自主出,下移佞臣②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奉行者即为定例
    C.①明经,诣京师②以予人,如弃草芥
    D.①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其事②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仁义”和“忠诚”的一组是(     )
    A.①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②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B.①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②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C.①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②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D.①将加弹奏,以问其母②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义方是唐代泗州涟水县人,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通晓四书五经,前往京城长安,中途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就解下自己骑的马让给他,没有告诉对方姓名就离开了。
    B.魏征非常器重王义方,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但被他婉言拒绝了。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迎娶其夫人的侄女为妻,以报答魏征的知遇之恩!
    C.唐高宗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中书侍郎李义府违法占有罪囚淳于氏,逼死毕正义,高宗命人重新审理这个案子,王义方站出来历数李义府的罪状。皇上认为他是一片忠心,但言辞不恭,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D.王义方因与刑部尚书张亮交往友善,张亮犯罪,王义方受株连被贬到吉安做县丞。吉安地处偏僻,百姓不驯服,王义方便召集地方首领,还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亲自为他们讲授经书,人人心悦诚服。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单元能力测控题(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节选)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有删改)
    1.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陶渊明和魏晋名士、屈原和司马迁进行了对比,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陶渊明达到和拥有的“安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图表,然后回答问题。
    表一:高中生对国防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表二:高中毕业生是否填报军事院校

      请根据上面两幅图表综合反映的情况,按下面的形式写出一条结论:高中生___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名篇《墙上的斑点》中的一段想象性的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加粗的内容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散,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①长期以来对本刊②支持,进一步③提高本刊④质量,更好有满足大家⑤阅读要求,现本刊⑥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⑦附在本期中,⑧本刊希望广大读者认真⑨填写读者意见,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列句子,任选两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写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
    示例: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亮丽的;生活是曲折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如一支歌,有时舒缓,有时激越,有时跌宕,有时欢快。
      请以“生活如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