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 单元能力测控题 (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足

    [     ]

    A.寂(cén) (kǎn) 见不鲜(shù)
    B.烟(tà) 长(qí) 得鱼忘(quán)
    C.华(yī) (zhì) 秋风(niǎo)
    D.冉(yān) (shù) 剪掠(yuān)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涵义 蕴藉 注消 酩酊大醉
    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
    C.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
    D.啰嗦 默契 飘零 孤零零的
  •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9月4口晚在北京举行。整场晚会,歌声雄壮,情感真挚,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B.一个人的私欲一旦膨胀到贪婪的程度,那就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夺取,那就必然陷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直至作恶杀人、彻底毁灭。
    C.而不久,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一幢在建的13楼住宅小区莲花河畔小区全部倒塌,夷为平地,在事故现场可以看到楼房的楼顶和地基。
    D.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富民强,国贫民弱。因此,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民族利益为重。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9月11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在北京举行代表座谈会。
    B.为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发展应该从结构和效率人手,继续加大国家教育投入总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
    C.《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人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
    D.本来实力就不甚强大的英国队并不被人在欧锦赛上看好的原因,是罗尔·邓、本-戈登和阿祖拜克等篮球悍将均缺席了本次欧锦赛造成的。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 单元能力测控题 (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特点。它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比兴》)
    B.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
    C.“你对我说的,我一点儿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
    D.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有一种说法,说保护古代建筑必须以不妨碍经济发展为大前提,但许多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也正因如此,许多蕴藏在各类建筑实例、遗址和典籍中的精恩奥义一旦发掘出来,是对指导、解决当前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一系列弊病有着至关重要的用途的,涵盖着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项内容,也启示着日后持续发展的途径。就像当年总结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而开启文艺复兴新建筑样式一样,我们保护、研究包括乡土建筑在内的建筑遗存,也应该是着眼于未来的,应该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
      曾经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旧城,目前所大力保护的那些文人士大夫的私园别业、寺观古刹与不那么下力气保护的城市水道与肆意拆毁的乡土建筑意义上的普通民居之间,其实是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带关系的。在早年,苏州水道中取生活用水的水道,起排污用途的水道,以及航运水道、市内交通水道都有着大致明确的分工,有条不紊地保障着这座千古名城各项城市功能的正常运作,而郊县农民春秋两季的定期清淤,既保证了城市水源的清洁,也为周边农业生产无偿供应着有机肥料,这样,社会的士农工商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就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如今,工业排污使农民不再去清淤,不清淤则必然导致水道逐渐被废弃,于是,过去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不复存在,陆路交通持续拥挤,而残存的水道也难以保证各个园林寺观的“源头活水”。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当然可以轻易下结论说工业发展、人口增长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我们借鉴、接受过去的治城原理,未尝不能形成另一种局面;坚持在旧城外开发工商与民用新城,使旧城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口密度,则旧街区不必大量拆迁,维持住古城风貌;根治工业污染使农民能够再来清淤,则水道清洁、通畅,可继续成为市内交通的重要补充,也使生态环境宜于现代市民生活……如此,苏州作为工商业、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平行发展的城市,不是比现状更符合世界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吗?
      再看其他类乡土建筑。北方所常见的窑洞,无论是靠崖窑院样式或是天井窑院样式,除本身具有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等优点外,黄土层下可居住,上可耕地,仍然是目前这一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下解决居住与耕地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案。其中有些窑洞如河南巩县某宅,其借崖势分凿上下三层、每层并列数间、内部上下左右相互通连的整体结构和壮丽外观,至今堪称因地制宜的建筑杰作,如无字碑一般地记录着北方人民与大自然于开发中和谐相处的千年历程。广布于西南山区的索桥,如今当然不难代之以似乎更坚固的钢骨水泥桥,但考虑到交通密度、承重荷载及造价的实际情况,以及山体地质构造情况,许多竹索桥甚至绳索桥却还是必要的选择,与自然景观也更能交融一体。再如属干阑式建筑的云南傣家竹楼,近代吸收一些西洋影响的福建侨乡民居,以及与村落水系相依相伴的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无一不是独特的建筑外观下隐含着丰富的科技、人文内核,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未尝不能找到其中能够直接指导当今建筑潮流的东西来。(节选自殷力欣《漫谈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1.下列对“乡土建筑”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乡土建筑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
    B.乡土建筑的精思奥义对解决当前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弊病至关重要。
    C.乡土建筑涵盖的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内容启示着日后持续发展的途径。
    D.乡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或许会妨碍经济的发展,但有益于文化的继承。
    2.下列对乡土建筑无一不“隐含着丰富的科技、人文内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古城的城市水道与普通民居构成的是一个社会士农工商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局面。
    B.北方窑洞冬暖夏凉、造价低廉,黄土层下可居住,上可耕地,是特定地理环境下解决居住与耕地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案。
    C.西南山区的索桥,是考虑到交通密度、承重荷载、造价情况以及山体地质构造实际情况的必要选择,很难用更坚固的钢骨水泥桥来代替它们。
    D.云南傣家竹楼、福建侨乡民居、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或属于阑式建筑,或吸收西洋影响,或与村落水系相依,皆因地制宜。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总结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可以开启文艺复兴新建筑的样式,同样,保护与研究我国的建筑遗存也应该是着眼于未来的。
    B.在早年,苏州水道有多方面的用途,生活用水、排污、航运交通等分工大致明确,形成一个良性的和谐的循环。
    C.虽然中国古代建筑、遗址堪称建筑杰作,但因缺乏文字记载而沦为无字碑,不被后人重视,影响后人对古代建筑文化的继承。
    D.认真考察具有独特外观的乡土建筑,可以从其丰富的内涵中找到能够直接指导当今建筑潮流的东西。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大力保护园林寺观而不下力气保护城市水道与肆意拆毁乡土建筑意义上的普通民居,实际上是造成园林寺观最终毁灭的一种短视行为。
    B.如果借鉴、接受过去水道明确分工运作的治城原理,苏州千古名城在稳定旧城和开发新城的建设中所呈现的生态环境更宜于现代市民的生活。
    C.苏州要更符合世界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可以考虑在工商业、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平行发展上下功夫。
    D.通过推行在旧城外开发新城、根治工业污染等措施,苏州旧城总有一天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威尼斯”。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古典的雪

      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时,从未见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样子,甚至连一树也不曾见过。北方的冬天,在我的眼里总是一个有些没落的季节,纵使玉树琼花,也难掩那一份浓重的苍凉与漫长的寒冷。在这首送别的诗里,北方绚丽而多姿的雪花被幻化为江南的熏风花树,温情而浪漫,离情别绪中也蕴涵了无限的春光和融融的暖意。故乡的城郊,有一条大河,两岸曾经是很大的一片林子,下雪的时候,树枝上就落满了雪花,远远的望去,在氤氲的雾气中,迷离、柔静、凄美,全无了冬日的凛冽。想必梨花就是这样在春风里绽放、摇曳。
      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
      不然,张岱怎么会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那该是江南的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这里是划船的意思)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的雪,使他从一个时代的终结里悟出了人生至情至性的真意,白雪掩盖了平日里谙熟的湖光山色,给世界以平和、熨帖,这是自然的淡作之美,触摸着幽静空旷的雪夜,他听到了时光流过和生命消亡的声音,顿感人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藐小,生命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脆弱,只有思想的力量才是旷日持久的,清高的士子总能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这是自魏晋以来一些退避尘俗,抛弃享乐的士子,把才思与自然、人文相融合的士大夫文化的一个侧面。于是,自然、民俗皆成为一种古典的咏叹,腾升出一股纵贯古今浓得化不开的书卷气。
      无独有偶,东晋的王子猷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何妨?这看起来有点大乖常理,但仔细想来却言微意重,对于后世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言传的震慑。王子猷的这种特立独行分明是对世俗的嘲弄和抗争,即使它是那么孤立、诡秘、偏执和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如同在风流云散后看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样,清晰地看见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思想深处的潜流,它必将喷涌而出,一泻千里。而唐朝的雪又赋予柳宗元另一种意义上的垂钓。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于千年万年的无数个冬季之中,他独自的拥有了这个冬日。寒江寂寞,落雪无言。休问他为何冷淡了华屋暖裘,拒绝了亲朋故交,远离了俗务喧嚣。此刻心中时时忆起姜太公,仿佛与姜公同钓。
      满目的苍茫中自然有一片空旷与浩渺在心间,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渗透在原始的寂静之中,是否也怀着那种伤感的心情?空落的孤舟停泊在清幽的水面上,或许是无饵的钓钩在水下的鱼群中轻轻的游荡,无奈和孤独伴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入江中随江流而去,那一种玲珑剔透的单纯、清冷和孤傲纷扬在凝重的雪雾中。
      “飞花空舞任浮生,且学诗骨待长风,留得孤高冰韵在,千年风雪化诗声。”
      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古典的阅读中,回眸每一个雪霁初晴的黄昏,我仿佛蓦然聆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古典的雪中的歌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却在同一个自然的场景下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体现出人文的自我情怀,给思想和情志以自由沉浮的空间。这当然也蕴涵着人格的尊严和尊严的力量。弗兰克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当我的手指轻轻的翻过这些书页,就好似走进一座雪野中古典的村庄,走进一座他们用思想的灵光用人格的尊严筑就的精神的殿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依稀看见他们的窗前是摇曳着古典的烛光,捻过月光一样泛黄的书页,把没落悄悄的隐藏,这是上几个世纪的书香,也有筝韵跌宕的春江,萧鼓击碎了夜的幽静,曼舞着重现的心灵之光;走进这个村庄,我犹如驻足他们的思想的道场,我如轻盈之水匆匆地匆匆地流过他们翰墨的天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不忍叩响他们雕花的门窗,我似妩媚之风默默地默默地掠过他们的星空,他们的梦乡;走进这个村庄,给他们留一串心笔写下的诗行,当晨钟敲落雪一样的寒霜,转眼的经年,已是遥远的绝响。
      行以当行乃千古真正之风流,为所欲为乃人间大气之文章。古典的雪,生命体验中的又一个本源,飘落于人内心的文化精灵,飞舞着生命的思想之花。
    1.题目“古典的雪”,“雪”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到回忆中故乡的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对文章的内容或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 单元能力测控题 (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是《复活》《____________》《安娜-卡列尼娜》。
    (2)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
    (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 请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写出应当得出的结论。(不超过30字)
      科学家们在对哺乳动物的研究中发现:
      (1)食草动物如兔子的肠子是其身长的20倍;山羊则为22倍。而食肉动物如老虎的肠子是其身长的4倍;狼仅为3.5倍。
      (2)以素食为主的日本人,肠子是其身长的5倍;而以肉食为主的美国人,肠子则是其身长的3倍。
      (3)肉食在肠道内消化,分解出一种生物碱的剧毒物质,它促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剧,并且对神经系统起着破坏作用,长期的刺激作用会使动物或人缺乏自制能力,变得性情暴躁。另外,为了尽快排泄这种剧毒物质,肠子的蠕动会慢慢地失去节律,逐渐变得又粗又短。而草食或素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物质虽然不能被机体吸收,但是在肠道里却能吸附体内分解代谢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使它们畅通无阻地排出体外,动物或人食性长期如此,其性格自然与肉食性者有较大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在横线上,使句子前后连贯,衔接自然。(将序号依次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武当山紫霄殿面阔五间,__________,__________,溢彩流光。其额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绘,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彩绘,也使得全殿显得__________,__________。殿前的平台十分宽阔,雕栏重绕,雄伟壮观。殿内供有玉皇、真武、灵官诸神像,形象传神,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细腻、逼真。殿后的父母殿,__________,__________,与紫霄殿相映成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
    ①绿瓦红墙②富丽堂皇③光彩夺目④崇楼高举
    ⑤重檐九脊⑥宛若真物⑦形态生动⑧秀雅俏丽
  • 请你对下面的“国庆60周年活动标志”图及其寓意作具体解说。(100字左右)

    [注]标志以“60”为主体,采用红、黄两色(五星、天安门、数字均为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