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蚁(zhǒng) (kē)臼 (bào)光 (qiān)
    B.(bǐ)邻 (gù) (háng)伍 (mài)络
    C.证(quàn) (xī)利 (gǒng)手 (cù)然
    D.(chēng)心 (pī)胎 (hè)彩 (nüè)待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模形 径庭 烦躁 阴谋诡计
    B.糟糕 模仿 猖狂 一愁莫展
    C.巢穴 慰藉 疏浚 持之以恒
    D.追朔 气绥 揣摩 苦口婆心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中美关系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2)你比他只是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3)这几天我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1.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在全文表达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生物学界的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人们为什么会坚持这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澈(chéng) (tiāo) 免权(huō) 舆论然(huá)
    B.别(zhēn) (kuài) 陆(zháo) 温柔厚(dūn)
    C.苍(qióng) (suì) 扁桃(xiàn) 轻怕重(zhān)
    D.脚(bǒ) 菁华(jīng)  挑子(liào)  大雨沱(pāng)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剐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B.我坐在暖烘烘的沙滩上,眺望浩缈的大海,观看为了一块面包而聒燥的海鸥,打量那些在海滩上寻找斑斓贝壳的孩童,尽量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
    C.初春,周围的一切在闪烁,在融化,大地蒸腾起热气,云雀安详地鸣啭着……呼吸着凛冽、砭骨的空气,融雪炫目的反光使我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
    D.世人仅以沧海一粟之身,却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领略茫茫宇宙与纷烦人世的壮丽之美,这是何等的境界!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B.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掘、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便尽快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C.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瓶子的“瓶”与平安的“平”谐音,又易让人产生对佛家宝瓶和道家甘露瓶的联想,人们认为瓶子可以象征平安与吉祥,便常把它摆放在显眼的家中位置。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C.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记得还是在今年深秋的一个周末,我们几个朋友饭后散步,不经意间来到岷江边。夕阳洒落了一江金波,一带秋水被微风吹皱。________________这幅岷江牧鸭图,就这样沉入了我记忆的海底。
    ①一大群鸭,是从江心的舟坝上悠游过来的。
    ②赶鸭人手握一根扎了一个尾巴的竹竿,撑着一叶舢板,紧跟在鸭群的后面,那份豪迈与自在,仿佛是率领着百万大军。
    ③偶有飘落江里的叶,也是荡悠荡荡,久久舍不得漂去。
    ④江面平中带鳞,看上去像是一幅硕大的锦绣。
    ⑤一看便知,这是一群刚趟过秋收田野的鸭子,一只只肥硕,溜圆,摇头摆尾。
    ⑥江边的几株梧桐,肥厚的叶子已开始零落。
    A.⑥③①⑤②④
    B.⑥④③①②⑤
    C.④⑥③①⑤②
    D.④①⑤②⑥③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末尾最后一句话中的“更大的一个家族”指的是什么?“新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标题“生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开头写给狗铺棉絮和为小鸟治伤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认为人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人要懂得尊重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直到由中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人们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的细节被我们轻易忽略了。譬如,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进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进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恰恰是诸如此类的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一号线近乎完美的设计,正是基于德国设计人员细心的观察,科学的计算,周密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细节与全局关系准确把握的一种理性和自觉,最终才能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
      这里说的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的细微部分。社会生活中你会遇见许多类似的情况。请以“细节与全局”为话题,依据自己的生活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