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 期末测试题 (必修5)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动 风流傥 未雨
    B.寒 奏 禅让 精竭虑 肆无忌
    C.行 信 明修尝辄止
    D.弹 人听闻 言简意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通货澎胀 囤积居奇 待价而沽 扭亏为赢
    B.凭心而论 甘之如饴 耳濡目染 苍海桑田
    C.厉精图治 断章取义 如愿已偿 手不释卷
    D.弥天大谎 搜索引擎 入不敷出 集思广益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裂隙里苦苦挣扎着,他呕心沥血地给世人留下了一篇篇灼烫的诗稿。
    B.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一方面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潜力被不断发掘;另一方面原有的制度每每缺乏活动、渐趋僵化。
    C.“新概念”也许破除了僵化和空洞的应试八股文,但是如今铺天盖地的“新概念”作文却纤弱、苍白得让人忧心。
    D.在江河湖海的治理中,蓝藻出现了,就进行人工打捞,这种办法只是望梅止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和传统书法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B.为北京奥运会建成的“鸟巢体育馆”,是无数三角多体形支架拼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宏伟建筑之一。
    C.医改的深化毕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推进医改的合力。
    D.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利用节日大打价格战,在商场里,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非常诱人。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 期末测试题 (必修5)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很可能也是从《论语》而来的。
    B.书法给你带来什么?是厚重的文化,是精湛的艺术,是文雅的情趣?……我想各人会有各人的感受吧。
    C.这栋“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是怎样建成的呢,当初的督建者说:“我们只是按图施工,老老实实地盖了这个学校。”
    D.对于如此之复杂的农村社会,偏僻的,便利的,富庶的,贫困的,发达的,落后的,不管是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还是不同的情况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都难免有顾此失彼的问题存在。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髯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是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3.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嶂,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1.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兵革:战争
    B.智谋雄伟非常之士——非常:不一般
    C.二人欢然无所——间:间断
    D.秘演北渡河,东济、郓——之:到
    2.下列各组语句中,表现秘演“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的一组是(     )
    A.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B.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
    C.喜为歌诗以自娱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D.独其诗可行于世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就是在屠夫商贩里边,也一定有到老死都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B.作者认为要想发现那些隐匿的非常人才,恐怕首先要和他们有亲切的交往。
    C.曼卿喜欢经常跟平民野老喝酒嬉戏,即使醉倒也毫不厌倦,这也是他怀才不遇的表现。
    D.曼卿的诗极为清新,秘演的诗作很雅健,在曼卿的诗作之上。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晚景
    (明)陈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尽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1)此词上片中画线的句子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的下片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 期末测试题 (必修5)的第三部分试题
  • 填空。
    (1)苟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强调学习的重要。贾谊《过秦论》写秦始皇的暴政“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既交代了送客的地点时间,又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
    (2)著名作者沈从文在小说《____________》中塑造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____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感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捧,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部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觉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样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支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濛濛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挂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头,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到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出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汗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渴望在这树上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许多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正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样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线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
    1.文章开头写“黄昏时听音乐”的情景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写“这片绿叶”“蓝天”有什么寓意?作者想借此表达对生活的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写到了两次不同寻常的感觉,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的两次感觉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赤壁赋》中表现苏轼泛舟赤壁情景的一段文字。文句营造了一种廓远虚静的意境,洋溢着一种悠扬和乐的情怀。朗诵这段文字时如果要你配乐,请描述这段乐曲的演奏(视听)效果。要求:描述乐曲效果时要用一组排比句将其形象化,不得超过50字(可以写出所配乐曲的演奏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