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版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三语文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八模拟) 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派山水是地域化自然状貌客观再现的结果。江南清幽素雅的湖光山色、缓绵柔婉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以及雾雨氤氲的气候条件,都与北方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形成鲜明的视觉差异,其间那种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便顺理成章地衍生出另一番天地中的自然造化。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六祖慧能的南禅思想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于是虚空明净的审美意趣、淡雅似水的逸致追求以及娱情遣性的灵性思想一时成为南学仕人的心灵观照。
      五代时期,南唐北苑使董源的山水画的出现,标志着南派水墨体系在画坛上的确立。董源以江南景色为范本,开“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可谓五代以来南派山水体系的集大成者。董源的历史贡献在于皴法的革命。以皴为美的山水画,从视觉心理角度看,主要是人们面对自然时藉于观察而形成的一种有着崭新创意的视错觉笔墨。这类笔墨的表现,是中国人如何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中塑造出三维空间的努力尝试。从这一意义上说,笔墨即为关,即为空间,即为自然的同形,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视错觉。若用科学的原理诠释古典的笔墨,会看到皴法美的一些基本结构。首先是“点、线、面”的立体性。山水画发展至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对皴法有了三维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点错皴、披麻皴、斫垛皴与西方造型语汇中的点、线、面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与对应,为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凹凸感的视觉性。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凸处稀、凹处密的视错觉观,实质上这是墨的明暗效应。中国人一开始便执著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上依据笔墨映衬关系,将远、近的视觉效果达于极致。最后是笔与墨的有机性。董氏之风更趋于笔墨的灵活与互运,以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写晴、雨、雪、霁的四时气象,从而实现了峦光山色、朴茂静穆的平深布局。有了这三点基本认知,中国山水画在形状、形式、空间、色调这四大基本范畴上即有了一个系统的结构,以皴为法的笔墨即成为中国山水之美的主脉。时至南宋,上至皇帝,中至翰林,下至布衣,都有移情自然、以画为寄的性情。被称为“南宋四家”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更开创了至明清而撼力不衰、过东洋而文范远示的中国山水画的博大意境。在“郁郁乎文哉”的南苑笔墨中,最大的变化便是诗境的深致,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之境由雄山茂林而至野水孤舟。诗境所至的画外之画、味外之味、言外之意几达细腻的揣摩、精微的体验、深入的剖析,成了寻关赏意的最高追求。而画意中空间意识的提升也就自然地将勾、勒、皴、擦、点、染、烘、晕的笔墨系统深化到了状物抒怀的广阔意境上来。从视觉心理学上来讲,图式是灵魂中闪现的情感意象,而构图则是对意象进行整体上的有意味的组织方式,这一组织动机实际上是艺术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两个环节,每一类不同凡响的构图的出现,其实都是艺术灵感作用于笔墨的逻辑结果。(选自《艺术教育》,有删改)
    1.下列有关以皴为美的山水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皴为美的山水画是人们面对自然时藉于观察而形成的一种有着崭新创意的视错觉笔墨,这类笔墨的表现,就是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中塑造出三维空间。
    B.山水画对皴法有了三维认知,其中点错皴、披麻皴、斫垛皴与西方造型语汇中的点、线、面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与对应。
    C.凹凸感的视觉性提出了凸处稀、凹处密的视错觉观,使人们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上依据笔墨映衬关系,将视错觉的效果达于极致。
    D.董源的山水画更趋于笔墨的灵活与互运,以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写晴、雨、雪、霁的四时气象,从而实现了峦光山色、朴茂静穆的平深布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宋人喜欢移情自然、以画为寄,“南宋四家”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意境,对后世乃至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南派山水与北方的崇山峻岭形成鲜明的视觉差异,南派山水那种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衍生出另一番天地中的自然造化。
    C.南苑笔墨最大的变化是皴法的革命,诗境所至的画外之画、味外之味、言外之意几达细腻的揣摩、精微的体验、深入的剖析,成了寻美赏意的最高追求。
    D.天人合一的意境提升了中国山水画画意中的空间意识,对勾、勒、皴、擦、点、染、烘、晕等笔墨的状物抒怀起到深化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法于六祖慧能的南禅思想的美学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思想,南学仕人纷纷向往虚空明净的审美意趣、淡雅似水的逸致追求以及娱情遣性的灵性思想。
    B.中国山水画在形状、形式、空间、色调上的系统结构,使以皴为法的笔墨成为中国山水之美的主脉。
    C.南唐画家董源是五代以来南派山水体系的集大成者,他以江南景色为范本,开“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
    D.图式是灵魂中闪现的情感意象,构图则是对意象整体上的组织方式,每一类不同凡响的构图的出现,都是空间意识作用于笔墨的逻辑结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庐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阅中。”及善即移病馀月,后不复问。叹曰:“中书令可一日不见天子乎?”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善曰——辞:推辞
    B.太子之——谢:感谢
    C.密其谋——赞:辅佐
    D.以老病致致——仕:辞官,退休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及善深受器重的一组是(     )
    ①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
    ②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
    ③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卧治
    ④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⑤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⑥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及善认为,大臣们如果遵从太子的命令去翻跟头,不符合作为辅佐臣子的美行。
    B.高宗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又提升他任三品要职,让他身佩大横刀在自己身旁立侍。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陷害忠良,是祸乱的根源,应予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处死了来俊臣。
    D.当时“二张”依仗自己受宠,每次侍宴,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批评制止他们,这让武后很不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诸葛秧田家壁
    贺铸
    晚度孔明碘,林间访老农。
    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
    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冲”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2)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 2012年新课标版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三语文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八模拟) 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心踩着别人的落魄
    约翰·福赛斯
      年轻的时候,我在一家工厂上班,迈克是我的好哥们儿。他个子高大,人又聪明,却爱搞恶作剧。另外一个同事叫杰克,他沉默、孤僻,但老实厚道,从不做坏事。三年来,杰克从来不和大家一块儿吃午饭。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合群的笨家伙。
      一般来说,杰克这样的笨家伙总会成为恶作剧中被戏弄的理想对象:他的午餐盒里时不时会蹦出活青蛙,帽子里躺着一只死老鼠……奇怪的是,他从来不发脾气——他真是反应迟缓,笨嘴拙舌。
      有一年秋天,迈克出外打猎,弄来了一只很大的野鹿,大家都很兴奋,这回可以大饱口福了!
      迈克把鹿剖开,分给我们每个人一包好肉。然后,他把鹿的耳朵、尾巴、蹄子什么的切下来放在一起,说:“那是留给杰克的……”他坏笑着。天知道当杰克打开那包“礼物”的时候会是多么好笑的情景,大家都在期待,虽然这样的期待多少有点儿不光彩。
      午餐后,杰克和往常一样独自坐在桌子的最边上,迈克把最大的包裹递给他,我们全都静静地等待着一场精彩的好戏。
      三年中,杰克从未说出一句超过十个字的话。因此,当他紧握着包裹慢慢站起来时,周围一下子鸦雀无声。他充满感激地朝迈克笑了笑,眼睛里有东西在闪烁,他的喉结上下滚动着,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
      “我知道,你是不会忘记我的,”杰克说,“虽然你看起来很高傲、爱开玩笑,但是我知道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他顿了顿,然后冲我们大家说:“一直以来,我对你们不太友善,但我不是故意这样的。你们可能不知道,我有9个孩子,还有一个卧病在床的妻子。她的病情十分严重,四年了,我从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我大部分的工资都用来给她看病买药。孩子们也全力地支撑这个家,但是我还是经常……没有东西给他们吃。也许你们觉得我独自一人躲在一边儿吃饭很好笑。好吧,我承认我确实是觉得很丢人——因为我吃的‘夹心面包’里面从来都是空的。”
      “噢,像今天,我的午餐盒里就只有一个生萝卜。所以,这包肉对我来说真的意味着很多很多,今晚,我的孩子们……”他用手背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今晚我的孩子们将会吃上一顿真正的……”
      杰克一边抽泣着一边拉开包裹。突然,迈克冲了过去,他想抓住那个包裹,但为时已晚。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杰克在包裹里使劲翻寻着,最后他拿起了一只鹿耳朵,它软软地在他指尖上晃动着……
      这情形确实可笑,可笑得让人想哭。良久,杰克抬起头来,脸上挤出一丝冷漠的笑容,“谢谢。”他平静地说。
      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地起誓,无论什么人,无论他看起来是多么愚蠢、贫穷或令人生厌,我都不能去欺负或者嘲笑他,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有悲伤、有快乐、有被尊重和关爱的权利。(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而又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迈克聪明,爱搞恶作剧;杰克沉默孤僻,老实厚道。
    B.杰克常常被别人愚弄,却从不发脾气,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非常困难的家庭,使他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C.小说结尾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作者呼吁人们同情弱者,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塑造了一个被歧视的弱者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了作品的写作用意:呼吁人们对杰克伸出援助之手。
    E.小说插叙了杰克的家庭情况,这样安排情节一是避免平铺直叙,二是批判同事迈克的可恶,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请根据原文第一段概括杰克的性格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同事送给他的一个大包裹,杰克为什么“眼睛里有东西在闪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标题“小心踩着别人的落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
    刘继兴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史学权威白乌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西方二十三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给他的学生,说他们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说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是因为梁启超的老师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既然是梁启超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国学研究院的学生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以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奔放与学术的自由。他一生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了一切关于移居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从此开始了他最后二十年的岭南生活。陈毅看望,陶铸照顾,胡乔木、郭沫若、周扬过访。许多重要人物到了广州,总是以目睹陈氏风采为荣,一贯狂横的康生竟然被陈寅恪堵在门外。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几乎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1953年夏,陈寅恪病了一场。他看了清代陈端生所作的《再生缘》,于是,他那积蓄已久的生命感受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他把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一篇气象万千、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诞生了。
      从1954年至1964年,足足十年时间,陈寅恪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余万字,此书犹如一堆需不停地添加燃料才能旺盛燃烧的火,耗尽了这位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的老人的心血……
      陈寅恪一生学贯中西,倡导以诗文证史,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能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罕见的成就。(选自《今日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寅恪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B.陈寅恪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学识广博,学贯中西,见解深刻,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他讲课的教室场场爆满,连著名教授都慕名前来听课。
    C.陈寅恪凭借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
    D.陈寅恪学贯中西,研究深入,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在历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E.选文主要从治学的高度赞扬了陈寅恪的才华与贡献,也对他在二十年的岭南生活中谢绝外人的到访表示敬意。
    (2)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寅恪的治学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概括本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陈寅恪的治学精神,就如何治学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于完成这个任务,连长董正山首先想到了他的老部下高志平,所以这个任务也就当仁不让地落到了九班。
    B.双墩镇一新建小区双凤里的居民楼,竟然正好和高架桥狭路相逢,高架桥从楼顶横架而过。不少网友戏称,小区居民楼正在忍受高架桥的“胯下之辱”。
    C.在历史与文化的天空中探寻,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游走,可谓怡情养性的乐事,但要想达到天马行空的境界,却需要一定程度的钻研与积累。
    D.武汉一位老人因摔倒而导致窒息死亡,其时,围观者无人敢扶。围观者之所以冷眼旁观,并非因为他们冷血,而是担心好心没好报,救人反被人诬。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互联网是一种信息传播。所谓“网络世界”“虚拟空间”,不过是网络运营商为吸引人们上网而制造出来的名词而已。
    B.针对媒体报道的“清宫旧藏木制屏风被浸泡”一事,故宫博物院曾做出解释,称媒体报道不实,所谓被水泡坏的文物,其实是在进行正常的修复和除尘。
    C.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9月1日正式实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全国约6000万的工薪阶层纳税人成为最主要的受益群体。
    D.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近日有点烦,两件馆藏品——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被质疑为假的仿品。
◎ 2012年新课标版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三语文领航高考冲刺试卷(第八模拟) 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现在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也就是“人类世”。_______________。解决“人类世”,将可能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人文科学史革命,可能是地质学上的又一次飞跃。
    ①10万年以来是“更新世”的晚期
    ②提出“人类世”这个概念,是希望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人能够对它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科学和人文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世”
    ③而现在提出来的“人类世”,就是从1万年里边,我们再提出来的一个新的地质时期
    ④“人类世”是地质学上的名词,我们说250万年以来到10万年前,这叫做“更新世”
    ⑤到了1万年前,我们叫做“全新世”
    ⑥我们需要研究“人类世”,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地、历史、人民更有条件为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促进科学发展
    A.②⑥④①⑤③
    B.②④①⑤③⑥
    C.⑥④①⑤③②
    D.⑥②④①③⑤

  •   以“三面镜子”开头,将下面四个句子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①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三面镜子: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
    ②显微镜用来找自己的缺点。
    ③放大镜用来发现别人的优点。
    ④平面镜用来照自己的现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的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的天空中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白居易在琵琶的呜咽声里,泪湿青衫,用真情表现了迁谪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一位平凡的女诗人安娜有这样的诗句:“我当然看见在欧洲的那些人,坐在桌边的男男女女。我也生来只为,而且长大只为:在世上做安娜。”我被她强烈的心声深深地感动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