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三单元集中训练(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师说》以之(tái) 度长大(xié) 弃甲兵(yè)
    B.巡而不敢进(jùn) 六艺经(zhuàn) 鸡豚狗(zhì)
    C.官盛则近(yú) 之不知(dòu) 涂有饿(piǎo)
    D.孝之义(tì) 乎己(xǐng) 隶之人(máng)
  •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锲而不舍 官盛则近谀
    B.揭竿为旗 金就励则利
    C.驽马十驾 术业有专攻
    D.鞭笞天下 谨庠序之教
  • 下列句子中不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赢粮景从 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B.无失其时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迁徙之徒 君子生非异也
    D.虽有槁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焉,或不焉/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宽厚而人/不珍器重宝
    C.收天下之,聚之咸阳/行军用之道
    D.养生丧死无憾,王之始也/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的著作,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作品之一。
    D.《孟子》是记载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轲言行的书,后人把他列入“四书”。
◎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三单元集中训练(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的字词,全都表示文体类型的一项是
    [     ]
    A.《新》《过秦
    B.《史》《史记·项羽本纪
    C.《琵琶》《师
    D.《昌黎先生》《孟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东割膏腴之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填然
    ②假舟楫者,非能
    ③外连横而诸侯
    ④吾从而
    ⑤天下集响应
    立法度,务耕织
    ⑦于其身也,则师焉
    ⑧五十者可以帛矣
    匈奴七百余里
    ⑩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A.①②/③⑨/④⑤⑦⑧/⑥⑩
    B.①②⑧/③⑨/④⑦/⑤⑥⑩
    C.①⑦③/③⑦⑨/④⑤/⑥⑩
    D.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③
  •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非我也,兵也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⑩(青,)取之于蓝
    A.①⑩/②③⑨/④⑧/⑤⑦/⑥
    B.①⑨⑩/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⑨/②⑩/③⑥⑦⑧/④⑤
    D.①⑩/②③/④⑦⑧/⑤/⑥⑨
  •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文后的1~8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加粗的词语。
    (1)养生丧死(     )
    (2)鸡豚狗彘之(     )
    (3)庠序之教(     )
    (4)孝悌之义(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违农
    B.斧斤以入山林
    C.无失其
    D.勿夺其
    3.“不违农时”意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这里指什么?统治者怎样会使百姓耽误农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段前三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句子形式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第1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2段的哪句话所论述的内容与第1段内容属不同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第2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三单元集中训练(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4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为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盼望
    D.粟五万石,爵执珪——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楚召我兄弟,非欲生我父也/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二子到,父子具死/每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
    C.此剑直百金,与父/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掘楚平王墓/其无忘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已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赐?”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给“书虫”当夫人
    肖融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实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在本文的特定含义。
     ①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的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的“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示例,分别从褒扬和批评的角度写一个句子。
    【示例】蜡烛
        褒扬:每燃烧一段,都贡献一份光和热。
        批评:过分地炫耀,终究会被泪水淹没。
    (1)蜡梅
        褒扬:每绽放一次,都展现出傲霜的风骨和不屈的气节。
        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彩虹
        褒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评:依靠他人虚幻出来的美丽,终究不能长久。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梁启超先生认为:“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要是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你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吗?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