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chàn)悔 (bó) (cén)寂 (xiè)
    B.婆(suō) (yù) (hù) (dú)
    C.怜(mǐn) (sè) (zhǎo)泽 (fèn)
    D.下(shèng) (zhēn) (mì) (fèi)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噩梦 铁砧 渣梓 贮藏
    B.臃肿 嘈杂 泡桐 搪塞
    C.瞩目 醴酪 粗糙 流敝
    D.琢磨 膨涨 祷告 罅隙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邹菊花在怒放的事实是另外一些人____难忘的。
    (2)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____。
    (3)黄小姐意外得知自家保姆姚阿姨是位炒股“高手”,就主动____对方为其提供荐股服务。
    A.终生 遗迹 恳请
    B.终身 陈迹 恳求
    C.终身 遗迹 恳求
    D.终生 陈迹 恳请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时,有人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就身不由己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B.令世人瞩目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赔偿诉讼”二审判决将于7月19日下达,浙江“声援团”一行32人将从萧山国际机场启程飞往东京。
    C.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只好侧目而视
    D.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与社会领域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 下面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
    ⑤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A.③①②④⑤
    B.⑤②①④③
    C.②①⑤③④
    D.④②③①⑤
  •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婷、杨兴合作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报道香港回归的力作。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处描写了雨景和港督的神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日落仪式”一词具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标题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这样的句式作为文章的标题,具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查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1.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句中的“浑身发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列调查材料,用一段话比较中国与印度“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前五位)
    中国:(1)工作(2)金钱(3)国家经济(4)有形资产(5)闲暇时间
    印度:(1)金钱(2)工作(3)个人自信(4)有形资产(5)闲暇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另选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例句:出生是天明,衰亡是天黑。旅程布满难辨的岔道,智慧则是生命永恒的雷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你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别(jiàn) 涩(huì) 栏(zhà) 浑身数(xiè)
    B.手(pá) 声(zī) 稀泥(hé) 步履跚(pán)
    C.养(xù) (jìn) 马脚(lòu) 心自问(mèn)
    D.顺(suí) 锦(shí) 水(liú) 兵不刃(xuè)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妍媸毕露 哀声叹气 共商国是 蓬荜生辉
    B.稗官野史 祸福予共 笼络人心 平心而论
    C.徇私舞弊 寥若晨星 对簿公堂 暴殄天物
    D.依如既往 优哉游哉 咸与维新 竭泽而渔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B.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他的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C.《西游记》的情节虽然天花乱坠,但只要我们从三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揭示它的文化含意。
    D.有消息称,“达菲”是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效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购买储备了大量“达菲”,以备不时之需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大学生就业率为何要造假?恐怕不仅仅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某个专业的生死存亡,它更是为了面子,为了社会声望。
    B.“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房价。”尹伯成表示,全国房价总体上应该下降15%~20%左右才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才能调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C.今后,各地要严格执行《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所需资金,中央财政不再给予补助。
    D.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虽然我国农村历来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但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由于商品意识的侵入和年轻一代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竞争能力都有所下降
    ③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构成了直接的冲击
    ④其经济收入远远落后于年轻人,自我保障能力相对弱化
    ⑤代际之间的经济和伦理关系发生分化
    ⑥对农村的社会化养老提出了新的要求
    A.②④①⑤③⑥
    B.①③⑥⑤②④
    C.①⑤②④③⑥
    D.②④③①⑤⑥
  • 阅读下列新闻,完成问题。
    “恒源祥”争议广告反思
      [新闻背景]最近以来,“恒源祥”的电视广告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在长达1分钟的广告时间里,广告背景音从“鼠鼠鼠”一直叫到“猪猪猪”,把十二生肖叫了个遍,其单调的“创意”和高密度的播出,遭到观众质疑。无独有偶,“挤吗?!去买辆车吧!”两则另类广告也在北京、南京相继出现,再次引发注意力经济的道德伦理问题。
    金台时评:(1)________________
      如今,是眼球经济风行的时代,什么都讲究吸引力,广告也一样。如果一条广告没有吸引眼球的能力,基本上就失去价值了。但如果大家都把“眼球”推向极致,这样的广告效应恐怕就物极必反了。
      或许是这些商人深知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而对于品牌或是商品的广告更是首当其冲,如果一条广告能够将受众的“眼球”吸引过去,以达到另外的目的,如树立品牌、深化形象、推销商品、扩大媒体的知名度等,然后大赚其钱,便大功告成了。人是不断人为制造注意力的动物。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在营造注意力,市场竞争、政治选举、文化宣传等,无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在争夺注意力。所以,注意力就成为一种信息资产,一种商业社会中的“硬通货”。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更是一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所以,也就有专家把当代经济的本质视为“注意力经济”或者说是“眼球经济”。
      虽然对注意力经济价值的强调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视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恐怕就会导致对注意力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起码的尊重,以至于通过不实或不良的信息去浪费、污染和践踏他人的注意力了。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受众的一种精神伤害。
      近日引发争议的两条广告就是典型的例子。“挤吗?!去买辆车吧!”是“歧视”,是对挤地铁的平民百姓的愚弄;从“鼠鼠鼠”一直叫到“猪猪猪”,则是“强迫”,是对观众视听忍耐力的挑战。这些广告无论是哪一条,都是对受众的精神损害和污染,商家自以为高明,别出心裁,结果却适得其反,惹火烧身,不但遭到受众的炮轰,而且也有损企业的自身形象,可谓得不偿失。要知道,每一个人的注意力的使用及其成就,构成了他的生命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力的浪费就是生命的浪费。
    辨析:(2)______________
      商业社会固然离不开广告,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告可以为所欲为、不择手段,无视社会伦理。《哪儿都不像哪儿》的作者詹姆斯·康斯特勒曾经感慨:过去60年间美国人“从公民转变为消费者”。而中国近30年来的物质成长,却让我们看到,许多人尚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公民,便已经变成了消费者。
      成功的广告会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愿意以自己的劳动交换生产厂商的劳动,而失败的广告所能做的首先是摧毁人们已有的美好生活。
      在法国如果你坐TGV旅行,旅客只会在无人的过道里打手机,为的是不干扰他人。同样,各式网站的多媒体广告也都做了消音处理,不会在你打开网站时蹦出一个骇人听闻的声音吓你一跳。说到底,无论你是否消费或消费前后,好的商业社会首先承认你是有完整权利的公民。
    反思:损人广告暴露人文观念匮乏

      卖车的都希望人人买车,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卖车的自然也要做广告,这本无可厚非。但将广告做到地铁上,并以地铁的缺点衬托自己的优点,这样的广告当然让坐地铁的人难以接受。期望以刺激的方式激起市民购买车的欲望,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地铁有地铁的优点,轿车有轿车的优势,两者自然也有各自的缺点。自驾车往往就遇上了堵车。再说,让人人都去买车,不光基础设施承载不了,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承受不住。况且政府也在极力推行“公交优先”,大幅降低公交车费。在如此背景,显然这则广告不合时宜。更重要的是,广告中暴露出来的对地铁乘客的轻蔑口气,更是让人反感。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广告很难说有违法律规定。(人民网《市场报》)
    1.下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之所以有些商家去做一些有争议的广告,或许是这些商人知道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
    B.专家们都把当代经济的本质视为“注意力经济”或者说是“眼球经济”。
    C.近日引发争议的两条广告,都是对受众的精神损害和污染,商家自以为高明,结果却适得其反。
    D.无论是厂家还是媒体,都应该将消费者视为公民,都应该视自己为公民文化的推行者,而不是商品的暴力推介者。
    E.违法的广告却遭来大家的非议,说明广告不仅要合法,更要合情,要照顾到大家的情感。
    2.请在(1)(2)两处分别给文段起个标题,均不得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篇首先提供了一个新闻背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的广告既然不违法,那么为什么不适合播出?结合新闻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l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说明你从下面这则报道中获得的最主要信息。(不超过9个字)
      据《现代家庭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繁忙的网上聊天可能会破坏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除此之外,电子邮件还可能影响人们理解对话和阅读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根据新闻大意,对出下联。
      据新华社报道:在参加家长会后,受到女儿言语打击的田丽女士从保定跑到北京,花费2万元做了面部多项整容手术。而田女士花巨资整容的原因,仅仅是“女儿嫌我丑,让我不要再去学校”。田女士自己在当地开了个小店,每月收入大概只有300多元。
    (1)情真方谓孝,莫当逆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嫌母丑而淡漠亲情,女儿如此忤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
      来源广 一个月 入选口号 千余条 “我运动,我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拟写出新闻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010年2月16日,苏联老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地区哈萨维尤尔特镇去世,享年93岁。
      伊斯梅洛夫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随军征战一路打到柏林。1945年4月底,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同年5月,第三帝国灭亡。伊斯梅洛夫“出名”缘于苏联塔斯社摄影记者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拍摄的一幅战地照片。照片中,伊斯梅洛夫等3名红军士兵把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的红旗插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楼顶(见图)。虽然这张照片是摆拍之作,伊斯梅洛夫也非插旗第一人,但因画面具有历史意义,这张照片成为二战历史重要瞬间。(《羊城晚报》2010.2.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年轻的营养师曾经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