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斑(lán) (zhà) 冥世界(míng)
    B.缠(rào) (hàn) 撒手人(huán)
    C.怪(yán) 涌(xiōng) 在所不(cí)
    D.杜(zhuàn) (sī) 闻名迩(xiá)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遐思 按装 怂恿 浮想联篇
    B.鄙视 废品 谒见 自明得意
    C.惴急 幅射 肄业 高深莫测
    D.杜撰 抉择 演绎 撒手人寰
  •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__________在鲤鱼们的眼中。
    (2)待__________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3)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__________。
    A.呈现 神智 震动
    B.呈现 神志 振动
    C.展现 神智 振动
    D.展现 神志 震动
◎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接力赛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彼此是否能配合好,以及每个人都是否能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B.第四届百事音乐榜28日在深圳罗湖体育馆举行,众多明星出席,搜狐娱乐频道进行了全程跟踪图文直播报道。
    C.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D.医院领导强调,必须把收受“红包”这一不正当的行为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 下列各项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B.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否则就会养虎遗患,铸成大错。
    C.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可以全权处理
    D.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查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1.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倍速训练法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①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须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作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之敬而远之。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②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③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④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就仍然在那里。
      ⑤如果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先把自己消灭掉了。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据2002年8月9日《文汇报》有改动)
    1.理解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霍金这样说的真正意图是(     )
    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并且常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术专著。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不需要数量的准确值,只需要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2.对原文第③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硕是(     )
    A.因为“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所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不必要的。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因而中学应该开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相关课程。
    C.《时间简史》在全球的销量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的记录,而霍金却说: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体现了伟人的谦虚。
    D.最佳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3.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相信“我们人类”将不再让“外星人文明”所远离,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决定,从而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一位歌手要演唱《我的中国心》,请你从下列三个场景中任选两个场景分别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台词,把歌手请上台。每段不少于40个字。
    (1)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
    (2)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雅典奥运会欢送会。
    (3)文艺界为遭受海啸的东南亚地区举办的赈灾义演晚会。
    甲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世纪90年代,巴以签订了“奥斯陆协议”,为中东和平打开了一扇迎接曙光的大门,人们通过这扇门沟通、交流,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拉宾被暗杀后,这扇门又被缓缓地关上了,后来巴以之间又多了一段墙——一段隔离墙,阻隔了两国人民的交流,加深了双方的隔膜。巴以人民在门和墙之间挣扎,中东和平在门和墙之间徘徊。门是在墙上开凿的,而门关上了,也就成了墙。
      你是怎样看待门和墙的?以你的思索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