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与师(选修·专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周思兼,字督夜,华亭人。少有文名。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平度知州。躬巡郊野,坐蓝舆中,携饭一盂,令乡民以次舁行。因尽得闾阎疾苦状,悉蠲除之。王府奄人纵庄奴夺民产,监司杖奴毙,奄迫王奏闻,巡抚彭黯令思兼谳之。王置酒欲有所嘱,竟席不敢言。思兼阅狱词曰:“此决杖不如法。罪当杖,以王故,加一等。奄诬告,罪当戍,以王故,末减。”监司竞得复故秩。旁郡饥民掠食,所司持之急,且为乱,上官檄思兼治之。作小木牌数千散四郊,令执牌就抚,悉振以钱谷,事遂定。入觐,举治行第一,当迁。州人走阙下以请,乃复留一年。擢工部员外郎,督临清砖厂,士民遮道泣送。同年生貌类思兼,使经平度,民竞走谒。见非是,各叹息去。河将决,思兼募民筑堤,身立赤日中。堤成三日而秋涨大发,民免于灾。
      [注]①蠲(juān):废除。②谳(yàn):判案。
    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巡郊野_____________
    (2)席不敢言_____________
    (3)此决杖不法_____________
    (4)同年生貌思兼_____________
     
  • 解释下列加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________
    (2)相如因持璧立________
    (3)相逢何必曾相_______
    (4)鄙夫寡_______
    (5)因笑谓迈曰:“汝之乎?” ________
    (6)余自齐安舟行临汝________
    (7)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________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wèi)然 仰之(mí)高 (zhuō)尔 (dān)食
    B.(lòu)巷 (kān)其忧 (xī) (shè)乎
    C.饥(jǐn) (chéng)之国 (fǔ) (yú)
    D.(shěn) (yì)君子 (yǒu) 之(tòng)哭
  • 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博我文,约我以礼
    B.二三子我为隐乎
    C.吾一日长乎尔
    D.加之师旅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忽在后②割鸡用牛刀
    B.①居则曰:“不吾也!”②一言以为不
    C.①国以礼②子恭也。
    D.①当仁,不于师②其言不,是故哂之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与师(选修·专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闻歌之声
    B.如会同,章甫
    C.乎舞雩
    D.虽欲之,末由也已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贤哉,回也
    B.昔者偃也闻诸夫子
    C.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D.亡之,命矣夫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予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乎大国之间——摄:夹
      及三年——比:比较
    B.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何乎——伤:妨碍
    C.吾点也——与:赞许
      宗庙、同——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谦让
      能为之大——孰:谁
    2.下列对“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其礼乐,(用来)俟君子
    B.毋吾(停止)也
    C.为国(因为)礼
    D.加之(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孔子言行的概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弟子言志的启发——雍容谦逊,亲切诚恳。
    B.鼓励曾皙发表不同意见——深明事理,循循善诱。
    C.讥诮子路不谦虚——不隐褒贬,切中肯綮。
    D.最后评述弟子志向——含蓄隐讳,不露山水。
    (2)下列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不可待,不假思索
    B.胸无城府,急躁自负
    C.刚直爽快,不说假话
    D.缺少思想,鲁莽草率
    (3)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4)下列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景图的评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于景,以景抒情
    B.春光明媚,惠风和畅
    C.治世风景,康乐蓝图
    D.大国风情,盛世缩影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lùn) 毁(dǐ) 之斯来(suí)
    B.然(kuì) 歌(xuán) 人不倦(huì)
    C.尔(wǎn) (jǐn) 仰啸歌(yǎn)
    D.哭(tòng) (yǒu) 之国(chéng)
  •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仰之弥高,之弥坚——钻:钻研
      无以也!仲尼不可毁也以——为:认为
    B.昔者偃也闻夫子曰——诸:诸位,各位
      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爱惜人
    C.予所否者,天之——厌:满足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次序的样子
    D.噫!天予!——丧:使……丧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其何伤于日月乎
    A.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贤哉,回也
    D.亡之,命矣夫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与师(选修·专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稷之臣也——是:这
    B.且尔言矣——过:超过
    C.君子疾夫曰欲之——舍:避而不谈
    D.而必为之——辞:托词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于孔子
    ②图穷匕
    ③则将焉用彼
    ④今由与求也,夫子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4.下列各句中括号里补充出来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之)也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己)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主张礼治”的一组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6.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句子的顺序已经打乱,请重新排列句子的顺序,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填在横线上。
    ①“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②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③滥调起于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④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⑤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⑥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会引人嫌恶。
    ⑦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陈规旧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是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
  •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图表一

    图表二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A_________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B_________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C_________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文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生活中的一两个小片段来叙述自己身边的师生关系,要求叙述生动、形象,语言真切、自然。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