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书中报·报中书穿越教材同步讲谈(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老人与海(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有错误的一组为

    [     ]

    A.蹂躏 吞噬 脊髓 猖狂
    B.胳肢 榫头 残骸 撬开
    C.祟高 黏液 攥住 长吻
    D.抽筋 坚韧 大概 海滨
  • 下列各句中的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

    [     ]

    A.你知道吗?电视这种东西,从你出生它就在影响你,与生俱来、无所不在、潜移默化。
    B.他手臂上扎着输液的管子,吊着葡萄糖盐水和药液针,躺在病床上,说话断断续续,侃侃而谈
    C.到第一线采访的则通常是刚参加工作的“小萝卜头”,老编辑们则在遥远的编辑部通过手机向他们面授机宜
    D.由于积劳成疾,爷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魔一步步袭来。每当我看到他消瘦的脸庞,看到他躺在冰冷的病床上,我的心就觉得很疼。
◎ 人教版高一语文书中报·报中书穿越教材同步讲谈(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老人与海(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

    [     ]

    A.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抛售自己中国当代几乎全部的艺术藏品的消息不胫而走,让国内收藏圈仿佛遭遇一场“强震”,也将日前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推向风口浪尖。
    B.自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建都洛阳并辟西苑,他就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牡丹便在洛阳扎下根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C.台北市动物园日前为台湾回赠大陆的长鬃山羊(“喜羊羊”和“乐羊羊”)和梅花鹿(“繁星”和“点点”)举行祈福活动,以便在晚些时候启程赴山东刘公岛。
    D.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第一次来黄山。他说:我的身体虽然是第一次来黄山,但我神游黄山已经多年,从书中、从诗中、从影视里,还有摄影家的图片展里。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的一项为
    [     ]
    A.学吧,明显是跟孩子过不去,好像学者们对奥数也是口诛笔伐,不学吧,其他同学都在学,明年升重点初中时竞争不过。
    B.在江苏扬州,当地承诺给土地,建厂房,投资8000万元,而中部某省更是展现出殷殷之情,划拨地块,建好生产线,奖励个人500万元,甚至免费奉送一座矿山。
    C.多年的经验让中关村总结出一条规律,三个因素将会决定是否留得住海归人才——第一是创业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是各种奖励政策,第三是服务、后勤保障。
    D.公众早巳学会了对打着各种旗号和名义的运动进行反思和嘲讽,郭德纲一句“您一高雅,我就低俗地笑了”就让有关部门的权威在观众的笑声中轰然倒塌。
◎ 人教版高一语文书中报·报中书穿越教材同步讲谈(必修3)第一单元 第3课 老人与海(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明威:一片精神的大海
    凌先有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海明威故居。
      从一楼踩着吱吱呀呀作响的楼梯拾级而上,攀登到二楼,来到了海明威诞生的房间。这是一间宽敞而明亮的卧室,摆设和用具非常简朴,一张钢管支架的大床摆在卧室中间。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就在这里诞生。海明威的父亲是位医生,卧室床脚的筐里盛着人手的骨骼,小方几下直接放着一颗骷髅,书桌上木盒打开,里面是显微镜,衣柜门外靠着一整块玳瑁的壳和海葵、海星的化石。我想,海明威对生物学的强烈兴趣及对野外活动的痴迷大概是从这里启蒙的吧。
      从二楼下到一楼,走进客厅。客厅摆放着一架钢琴,琴上有一尊贝多芬石膏像。壁炉里有霓虹闪烁,像久久不息的火苗。居室陈列着海明威画过的画,以及他拣的贝壳、石头、枫叶。墙壁上悬挂着海明威用榛子喂松鼠、在密歇根湖边钓鱼、在芝加哥河中划船的老照片。这一切,都印证着海明威对生活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经历。
      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足迹到过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他曾经在大西洋上做过飘荡的渔夫,在非洲坦桑尼亚炎阳的照射下猎过猛兽,在西班牙斗牛场上当过斗牛士。他到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在战地被炸伤却幸免于难,在非洲乘坐飞机坠落丛林却涉险生还。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头上缝过57针。这种非凡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子”的性格。海明威正是将这些真实体验作为写作的素材,倾注笔端,才创作出了诸如《战地春梦》《午后之死》《非洲青山》《雪山盟》《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历久不衰的传世佳作。
      坐在海明威客厅宽大的沙发上,感受着作家伟大的人生和人格,不禁陷入沉思。我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磨难也好,厄运也好,只要不轻视它、不屈服于它,都会变成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在海明威故居的小楼上下缓缓穿行,试图找到作家创作的房间,但却始终没有如愿。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据说他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写作时习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练、充实、含蓄、耐人寻味,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正是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他写《老人与海》时花了很大的精力,校改了两百多次,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的长篇,最终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假如仍是一千多页的长篇,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将与他无缘。海明威的创作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因此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大师,他的作品不断地吸引着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
      莫不是海明威站着创作,不需要专门的工作室?在故居的大门内,我向一位黄发碧眼、身着白色高领毛衣的女工作人员打听。她比划着告诉我,这里是海明威的出生地,作家只在这儿度过了少年时期。海明威19岁就离开这里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开始了他艰难的一生。他的大多作品是在法国巴黎和古巴哈瓦那创作完成的。
      从海明威故居出来,我的手里已经捏了一沓有关海明威的资料和照片。海明威少年时的那张照片大概是在故乡芝加哥留下的,一头乌黑光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透出聪慧和坚定。而老年时期的那张照片,白帽白须,嘴角漾出一丝微笑,深邃的目光透出执著和刚毅。我想起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的桑地亚哥:“他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人有许多外在的东西大多很难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而精神的胜利和富有却往往能感人肺腑。
    1.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方式上看,每部分的结尾段,是一个什么样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硬汉子的海明威具有怎样的特点?桑地亚哥身上有他的影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探究海明威能够成为一个世界著名作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度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________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________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