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综合测试题(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片(tà) 生(jiàn) 盛(bù) 心自问(mén)
    B.陷(yǎo) 懂(měng) 杂(jiàn) 千年万(zǎi)
    C.投(bèn) (yǎn) 沐(guàn) 因利便(chéng)
    D.血(yǔn) 步(kuǐ) 篱(fān) 少不事(jīng)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寒暄 悚然 踌躇 走头无路
    B.杜撰 畏葸 纨裤 度长絮大
    C.榫头 罔然 蹙缩 揭杆为旗
    D.恬然 宵柝 漂沦 敛声摒气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当《红楼梦》中贾府的富贵典雅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时,相信多数读者都会感觉自己是个十足的下里巴人
    B.不多会儿,天空沸反盈天,一片一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时下,明星整容已成潮流,大众也能理解明星的面子至关重要,但是,当有媒体问到此事,许多明星的态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观众猜疑纷纷。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人体低氧性疾病,统称为“高原病”。专家指出,感冒、发高烧、过度疲劳等都是造成“高原病”的诱发因素。
    B.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C.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中央文明办将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D.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将近一半以上的国家贴息贷款作为自己重新创业的启动资金。
  •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B.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C.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D.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综合测试题(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从海湾那边乘船返回。______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形成新高度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对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认识的突破,结果是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的,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七十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生产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四十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1.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动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B.“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C.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几年以前,人们由于还没有在“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中获得进展,因此对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相互孤立的,人们关于地质年代的判断,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
    B.海洋深部存在着“黑暗食物链”,依靠地热支持,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可见原核生物的存活并不需要太阳。
    C.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这些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方,可能有真核生物存在。
    D.许多原来认为“无机”的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原核生物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英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方便
    B.采于山,美可——茹:食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形势:权势,地位
    D.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刑辟:刑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抨击所谓的“大丈夫”的一项是(     )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③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④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⑤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⑥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表现隐者自视清高、不甘同流合污的情怀。
    B.文章接着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文章末段的赠歌极写隐居生活的舒适、无忧。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之效。
    D.全文借赠序对象之口,表作者本人之意,通过鲜明的对照、强烈的褒贬、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憎,骈散结合,抒情达意,堪称一篇美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颔联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文名句填空。
    (1)《蜀道难》中,诗人李白在叹蜀道之高时,用衬托手法,生动暗示行人入蜀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简短而雄浑有力的诗句,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4)《劝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5)桑地亚哥的自白“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硬汉子”精神的高度概括。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综合测试题(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逃离
    郭静娟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英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的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鸟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世俗,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佛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以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文章开头段写出了树的哪些特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文章写了生活中的哪些“逃离”?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有时就是这样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句中的“黑色幽默”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①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②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③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④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⑤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⑥高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⑦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⑧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⑨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⑩小学生:妈妈能带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假期中,你从小在国外长大的表弟回来了,他长着黑头发黄皮肤,也懂得汉语,可是一点也不熟悉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从中国四大名著中任选一本推荐给他。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表述简明连贯,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常交际中,注意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别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您了”。
    (2)请别人修改文章,可以说“请您帮我修改”,也可以说“请您___________________”。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
    (4)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可以说“勿送”,也可以说“请您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学者秦晖在为德国柏林墙倒塌20周年所写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在柏林墙保留下来的最著名的一段‘涂鸦墙’上,有一幅很大的墙画最引人注目,它画的是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正在兴高采烈地拆墙,标题是‘还有许多墙需要拆掉’。”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思想和观念里,也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墙需要拆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