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能力测控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窕(yǎo) 举酒客(zhǔ) 妇(lí) 赋诗(sù)
    B.虚(dàn) 舍万殊(qǔ) (qiáo) 倚歌而(hè)
    C.丑(guǐ) 曲水(shāng) (tuǎn) 游目怀(chěng)
    D.禅(bāo) 以近(yí) 怪(guǐ) 至焉(hǎn)
  •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长乐王回深父
    C.悟言一室之内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下列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惠风和——畅:舒畅
    B.举酒客——属:嘱托
    C.一苇之所如——纵:任
    D.于是余有焉——叹:感慨
  • 下列对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B.两个“所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所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能力测控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下列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有碑仆道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②相同
    B.②③不同
    C.③④不同
    D.②④相同
  • 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C.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赤壁赋》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
    D.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写法灵活。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抒情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对有关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真是一代英雄,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译文: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月亮有圆有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下列各项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的洞箫声凄苦忧愁,是因为受“孤舟之嫠妇”之“泣”而感染。
    B.作者对箫声的描写十分形象、真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D.“客”之所以“悲”,是因触景伤怀,有感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下列对选文第2段、第3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客”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当年英雄,而今安在;二是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的不可能。
    B.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不足为念。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C.有写悲,有写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主要用骈体文句式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但也有散文成分。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快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的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用斜线(/)断句。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5.翻译。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能力测控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赤壁
    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查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⑦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石,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⑩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①段中,作者先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联系上下文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⑦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激烈竞争,往往失去了应有的接触和帮助,也让我们未留心身边发生的那些如阳光般美好的事情。其实,人与人相处,贵在看到别人的美好和可贵。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拾起身边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