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孔雀东南飞》中以下三段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史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下列是对选文中画线诗句的含意的分析,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婆的反抗。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自己的愤懑。
    (2)对节选诗段中焦仲卿和其母亲的对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焦仲卿听到刘兰芝的一番陈述后,他马上去找母亲询问,并表达了自己对兰芝的看法,此时的仲卿是想采用一定的方法,挽救濒危的婆媳关系。
    B.仲卿对母亲一开始是尊敬的,对刘兰芝说的“大人故嫌迟”的说法是怀疑的,这可以从“何意致不厚”一句中看出。
    C.仲卿的母亲一看到焦仲卿来问及此事,已经怒火中烧,把自己对刘兰芝由来已久的“愤恨”立即发泄出来,并命令仲卿速遣兰芝。
    D.焦母的“遣”意已决,焦仲卿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决绝表态,把矛盾推向了顶峰。但此后仲卿的妥协正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度的威力。
  • 你是如何认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之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B.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上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
    C.形式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为以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1)诗的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与东吴生离乱中相遇的辛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及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不见
    沈俭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郁金:一种香料。②流黄:杂色绢丝。
    (1)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要求,填写有关文学常识。
    (1)王士祯论宋词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易安”就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____________。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被恩格斯誉为“现实主义大师”,他创作的《___________》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2)《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它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_______________。《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者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其小说代表作有《铁木前传》《荷花淀》等,其小说将写景与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_____________”的美称。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踯躅(zhízhú) 冥(míng) 泰(pǐ)
    B.婀娜(ēnuó) 钱(lài) (yì)
    C.伶(pīng) 石(pán) 素(wán)
    D.违(shì) 才(lìng) 明月(dāng)
  • 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驱遣 葳蕤 遗施 丝履
    B.严状 纨素 钱帛 嘻戏
    C.蒲苇 拊掌 丁宁 窈窕
    D.娇逸 绫罗 士宦 彷徨
  • 下列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

    A.昼夜勤作息
    B.可怜体无比
    C.处分适兄意
    D.千万不复全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让)事不举  便言多(美好)才
    B.(故意)作不良计 大人(特地)嫌迟
    C.(幸亏)可广问讯 (希望)复得此妇
    D.徒留无所(用)  留待作遗(施舍)
  • 下列加粗词语都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①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③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死生,昼夜事也
    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⑧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⑧
    C.③⑤⑥⑦
    D.④⑤⑥⑧
  • 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下列关于《孔雀东南飞》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本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这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其作用是统摄全篇,营造哀怨缠绵的气氛,引起下文。
    C.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兰芝的通情达理、胸怀宽大、坚决果敢、忠贞坚强的特点,仲卿死守孝道、软弱无能的特点,焦母专横霸道的特点,刘兄见利忘义、自私凶狠的特点都表现得十分鲜明。
    D.这首诗的结尾部分“化鸟”这一情节,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十二地支两两相合的意思,“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六面,实指天下。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 古诗文中为了使语句精练工整,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互文的一项是

    [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完成问题。
      [甲]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乙]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对作者在[甲]文中着力描写的目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力表现太守的荣华富贵
    B.用太守家的热闹情景反衬兰芝和仲卿内心的痛苦
    C.反衬刘兰芝的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高洁品质
    D.突出了太守对刘兰芝的重视和喜爱,反衬了焦母的暴戾和专横
    2.对[乙]文中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焦殉情后“两家求合葬”,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上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的“我”希望“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却又从反面设誓,开列了“与君绝”的条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某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发给该会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邀请函中的部分语句,请模仿上句,在横线上补写相关内容,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内容连贯得体。
      您多年来关心、支持、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工作,引清泉浇灌语文苗圃,_____________,我们常怀感佩之意。值此年会召开之际,敬请阁下莅会,提携后学,_____________,同谱教改新篇,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第六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如今,“蓝海”一词在新闻媒体中频频亮相。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蓝海”一词的具体含义。
    (1)与多重利益纷繁纠葛、利润前景黯淡的城市相比,广阔而空旷的农村是运营商的一片“蓝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连于与对手火拼的“红海”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联想集团的感悟是,实行“蓝海”战略,追求创造性,而不是对抗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令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足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粱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足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足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成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做有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片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作“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①西洲曲:一作“南朝民歌”。西洲,洲名,在长江中。②忆梅:指回忆在西洲折梅的往事。③江北:情人住地。④杏子红:像杏花一般鲜嫩的红色。⑤鸦雏:小乌鸦,羽毛黑而柔软。⑥伯劳:鸟名。据说习惯单栖。⑦翠钿:嵌有宝石的头饰。⑧莲心:双关语,“爱怜之心”。⑨望飞鸿:表示希望鸿雁捎个信儿给江北的情郎。⑩海水:如海的水。摇空绿:水天一色,相接相映,好像一齐摇荡起来。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选择的意象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找出诗歌中三处细节描写,它揭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鬃。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巢巢颇有鬃;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什么办法做我丈夫的标志呢?骑白马走在前,身后跟着小黑马。
    B.根据什么标志认出我丈夫?骑着白马紧紧跟随着一匹小黑马。
    C.用什么来作为我丈夫的标志呢?让他骑一匹白马跟随一匹小黑马。
    D.根据什么辨认出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走在前,小黑马驹跟在后。
    2.本文为什么要以“陌上桑”为题?可否换成“秦家女”或“罗敷严词拒太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官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官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文章千古事,____________。(杜甫《偶题》)
  • 根据要求对下列新词语进行归类,并把相关词语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绿色 ②交警 ③搜狐 ④黄牌 ⑤克隆 ⑥宰客 ⑦忽悠 ⑧科考
    (1)有些新词语从其内部结构看是用紧缩法构成的缩略词,如:_____________。
    (2)有些新词语属于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义,如:_____________。
    (3)有些新词语属于吸收了方言词构成的词,如:_____________。
    (4)有些新词语属于吸收了外来词构成的词,如:_____________。
  •   今年1月,上海的6所高校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其中有4所高校未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报考考生不分文理,必须进行英语、数学考试。这些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对此很忧虑。请简要阐述人们忧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