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师说(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吾从而师之
  • 下列加粗的词含古今意义同义项的是

    [     ]

    A.筋骨之强  蟹六而二螯
    B.就砺则利 下饮黄泉
    C.鞣以为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声非加也 蚓无爪牙之利
  • 填空。
    (1)李白在《_______》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韩愈,字______,世称“_______”。他和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__”的倡导者。
    (3)“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围,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

    (1)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4)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李清照 李白 苏轼  欧阳修
    B.白居易 曹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李清照 曹植 苏轼  司马迁
  • 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tán) (cháng) (dān) (pán)
    B.句(dú) 职(dú) 穷兵武(dú) 还珠(dú)
    C.六艺经(chuán) 记(zhuàn) 说(chuán) 怪也(yú)
    D.之(yì) 笑大方(yì) 心旷神(yí) 甘之如(yí)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师说(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利(金:金属制的刀剑等;砺:磨刀石)
      而千里(致:到达)
      非能也,而绝江河(水:动词,游;绝:横渡)
    B.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
      吾道也(师:从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
    C.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些;贤:才干)
      而学于师(耻:认为可耻)
      惑之不(解:解决)
    D.爱子,择师而教之(其:他们的;教:教育)
      学而大遗(小:小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 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阅读《师说》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吾耒见其明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也久矣/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圣人无常
    C.吾而师之/乃大惊,问所
    D.其闻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焉/三人行,则必有我
    C.而耻学师/不拘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又是如何论述的?从语气变化的角度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师说(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选自李清照《词论》)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2.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在上文中提出了哪一个著名的词学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日: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千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二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秸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皇甫镩、李逢吉之谤——弭:消除
    B.文起八代之衰,而道天下之溺——济:渡过
    C.民欢趋之,地于州城之南七里——卜:选择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矣——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①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②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B.①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②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C.①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②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D.①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②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3.下列对原文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缘由,说他能合于天而乖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D.作者叙述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潮州人的缅怀、韩庙修建的经过,接着驳斥了所谓韩愈因被贬一年还不能归而“不眷恋于潮”的观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默写。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暖暖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5)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的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