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语文第五次摸底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钟/河  忖量  序/痛  养费/
    B.秦车  道/别  嗟/意  进酒/铿
    C.房弃  盘厅  旧陵  云霄/
    D.酒写  商谊  便嬖/便宜  泗流/孝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经过精心筹备的小商品博览会,汇集的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达到60000多种,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记者看到,在几家大型卖场,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热销的半大不小的商品,商场不给送货,消费者买后需自己搬回家去。
    C.近期煤炭价格一涨再涨,网友戏称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上演的“煤超疯”,它将会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
    D.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深圳湾体育中心位于南山后海中心区东北角、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中段,毗邻香港,是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会场。
    C.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挖掘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且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
    A.③⑤④②①⑥
    B.②①④⑤⑥③
    C.②⑤⑥①④③
    D.③②④①⑤⑥
◎ 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语文第五次摸底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2.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C.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D.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3.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B.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老子》。
    C.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峰。
    D.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诗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B.南平教谕   署:委任
    C.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执政沮之   阴:暗中,秘密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B.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D.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
    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天台一万八千丈,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自居易《琵琶行》)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日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王勃《膝王阁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语文第五次摸底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巳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巳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头渡小镇精巧①_______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②_______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③_______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_______风吹雨打,⑤_______世事变迁,都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 仿照句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内容,字数可稍有不同。
    到了丹麦,才知道写个童话可以不打草稿;
    到了希腊,才知道迷人的地方其实是个破庙;
    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巴西,才知道不懂得足球会被人嘲笑;
    到了奥地利,才知道流浪汉也都有音乐细胞。
  •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图表信息,并得出两个结论。要求:分析正确,语言简明、准确。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
      2010年9月29日,中国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十条”的“五条升级版”,其中对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一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实行了全国一刀切的原则,并指出将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
      2011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全年房价走势图。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作家阿扎洛夫,前半生努力和勤奋,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他在后半生,丧失理智地与一个叫马利丁的文坛小丑较上了劲,与其在小报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将其视为对手。结果,这个马利丁靠着他既得到了名又得到了利,而他,在无端地空耗青春与生命的同时,竟成为世人耻笑的对象,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