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六单元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往田 相:观察     皆一时异人也 异人:非同一般的人
    B.颖悟人 绝:胜过,超过  初食颇苦难 苦难:痛苦和灾难
    C.岸外而中 臼:中间凹陷  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闲坐,安坐
    D.故植物之 中:受到    颠沛生于不测 不测:意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剑溪之水出  积土成山,风雨兴
    B.人莫知乐也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C.覆之茆    不赂者赂者丧
    D.久弥觉其甘  故木受绳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六单元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故遂择其窳而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
    C.流水尚能西
    D.野蜂其间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室十有二楹
    B.燕坐于华堂之上
    C.籍柔覆温之躯
    D.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六单元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扶、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葳、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梏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荼。其浅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予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日苦斋,作《苦斋记》。(有删改)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②岩崿(è):山崖。③吹沙:鱼名。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④箨(tuò):笋壳。⑤御:用。蓬:蓬草和藿草。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植物之    中:中间
    B.相为倚者也倚  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C.燕于华堂之上燕 坐:安坐
    D.运穷福     艾:尽,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剑溪之水出    得其尤绝者家
    B.其槚荼亦苦常荼  海运则将徙南冥
    C.樵歌出林,则拊石和之  死有知,其几何离
    D.刘子闻而悟       父母者,人本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从者多其昏晨之往来
    B.故遂择其窳而
    C.人知其乐
    D.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  )
    ①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②其槚茶亦苦于常荼
    ③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④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⑤彼之苦,吾之乐
    ⑥彼之乐,吾之苦也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以一个“苦”字贯穿全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本文“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快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
    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2.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的情景的一组是(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用斜线(/)断句。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5.翻译。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主席、××报小记者、×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营员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材料二:在一所中学的高三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热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