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五单元赏析示例 六国论(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颠覆,理固(应当)然  (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对待)天下之奇才
    B.向使三国各(爱惜)其地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开)矣
    C.终继五国(改变)灭     秦击赵者(两次),李牧连却之
    D.斯用兵之(功效、效果)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招致)祸焉
  •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事秦心   封天下谋臣
    B.至丹荆卿为计 洎牧谗诛
    C.赵尝五战秦  其势弱
    D.曰:……   未易量
  • 下列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不利         而秦又至矣
    B.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C.有如此之        其弱于秦
    D.秦之欲无厌       霜露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五单元赏析示例 六国论(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则获邑,则得城
    B.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便,宰割天下
  • 赏析《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是又在六国下矣”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正确意思是(   )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啊。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都是它用兵的效果啊。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六国的先后破灭,在作者看来都是自身“赂秦”的恶果。
    B.“燕虽小国而后亡”,原因是采用了与秦相抗的策略。
    C.李牧“以谗诛”才导致赵国灭亡。
    D.“向使三国”中的“三国”是指齐、燕、赵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和秦国相抗,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五单元赏析示例 六国论(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也         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闻吾学    废:停止
    B.闻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也   测:观察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学业关心鼓励的一项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洵在本文中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请用一句熟语或名言概括作者表达的看法,并说说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红花。”此对联有一处不够妥帖,请根据对联相关知识对这副对联进行修改并说明理由。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