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   下面的语句是清代某文学家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成上下两联,并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辛辛苦苦
    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③死无关乎数
    ④浩浩荡荡
    ⑤俯不怍于人
    ⑥故怀一笑
    ⑦是亦足矣
    ⑧生无补乎时
    ⑨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⑩吾其归乎
    流播四方
    仰不愧于天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于是叫人摆酒,让琵琶女快点弹几支曲子。
    B.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我被琵琶女的话感动,这天晚上才开始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C.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女退回原处坐下,把弦拧紧,弦音更加急切。
    D.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声音更加凄苦,不像刚才的声音,再次听她弹奏后,满座的人被感动得掩面哭泣。
  •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声,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试与《琵琶行并序》作比较。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读后试填下表: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 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湓口(fǔ) 人(gǔ) 头银篦(diàn) 无言(qiāo)
    B.琵琶(xíng) 容(liǎn) 女(chàng) 嘈切切(zāo)
    C.虾蟆陵(háma) (zhé) 然(mǐn) (jì)
    D.绝(níng) (yè) 干(lán) 银瓶破(zhà)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如听仙乐耳明——暂:暂时
    ②却坐弦弦转急——促:紧、迫
    ③寻声问弹者谁——暗:轻声
    ④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
    ⑤转轴弦三两声——拨:弹拨弦乐的工具
    ⑥为君作《琵琶行》——翻:按曲改编歌辞
    A.②③⑤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
  • 下列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明年秋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整顿衣裳起敛容
    C.①老大嫁作商人妇 ②去来江口守空船
    D.①门前冷落鞍马稀 ②终岁不闻丝竹
  • 下列加粗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使快弹曲 ②一曲红绡不知
    B.①自言本京城女 ②同天涯沦落人
    C.①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别离
    D.①满座重闻皆掩 ②座巾下谁最多
  • 《琵琶行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了苍凉悲壮的气氛。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 下列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作了概括介绍。“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突出了秋天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邀请琵琶女,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这说明琵琶女对邀请者极为不满,甚至怀疑邀请者可能不是什么好人。
    C.“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很传神。琵琶女欲言又止,琵琶遮面表现了她不愿见人,有难言之痛,又有一丝戒备的复杂心理。
    D.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从她演奏的曲目上看,是当时的名曲;从她演奏的过程来看,旋律的变化及其复杂性,使她的演奏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听众的反应来看,听众悄无声息却已被深深吸引住。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6.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7.这段文字的音乐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如“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等描摹出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元稹的《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都和《琵琶行》一样,以声喻声。
    C.诗人在这段诗中描写音乐以侧面为主,浓墨重彩地写了琵琶女演奏的曲目及内容,渲染了琵琶女娴熟、高超的技艺。
    D.诗人本无意描绘音乐,从全文看,写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主要目的应在于表现“天涯沦落”之恨的主旨。
  •   下面的两首诗,一首是白居易在赴江州上任的途中,因怀念五个月前被贬为通州司马的好朋友元稹所写,另一首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时所写。读后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和抒情手法有何异同。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无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法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下面韩愈的诗,然后完成(1)、(2)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1)~(3)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高秋——张:弹奏
    B.空山凝云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冷光——融:消融
    D.石破天惊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乐音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诗人由远及近,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E.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二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泉的南面有一所开敞的轩,游客们可在这里休息、品茗。轩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四周围以石栏,池中养了许多金色的鲤鱼,“鱼戏莲叶间”,该是一种别样的情趣吧。有一个石刻的龙头,从池边伸出,向池中喷出山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后来,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巅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粉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口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观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砍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像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则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1.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___,如琢如磨。(《诗经·卫风》)
    (4)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________________。”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请结合《琵琶行》有关内容和有关知识,补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的两句诗,根据寓情于景的原则扩写成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