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5 苏轼词两首(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注]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时,正推行变法。
    这是一道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有人说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下列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两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句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lěi) (lèi) (qiáng)橹
    B.萧(sè) (qiào) (suō)
    C.(lún)巾 (bèi) (yē)
    D.寒(chán) (jī) (jǐn)
  • 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甘霖 元霄 樯橹 怀瑾握瑜
    B.沏茶 墓霭 淘汰 铤而走险
    C.湛蓝 戍角 丰稔 披荆斩棘
    D.蔷薇 黍离 舞榭 不径而走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尊还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温暖
    C.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D.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5 苏轼词两首(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
    B.千古风流人物
    C.回首向来萧瑟处
    D.同行皆狼狈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

    A.大江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
    C.卷起千堆
    D.都门饮无绪
  • 填空。
    (1)苏轼,字____,号____,____(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2)唐宋八大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词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这首词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把眼前景与胸中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问题。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并不是真的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而行比骑马还要轻快,只是作者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问题。
    1.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语句的音节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下列语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5 苏轼词两首(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     ]

    A.曹操 曹丕 曹植
    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苟鹤
  • 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把滔滔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空间、时间背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由现实进入神游的境界,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息了。玩味这言近旨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D.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人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有人评论它“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堪称“千古绝唱”。
    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悲从中来。
    B.词人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华发早生,不如举杯酬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贬抑之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词豪放中略见苍凉,体现了词人遭受贬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3.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给人以历史的恢弘感和苍茫感。
    B.紧接着写景的语句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为引出英雄人物作了铺垫。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艳羡。
    D.结句苍凉但不悲婉,伤感而不怨天尤人,虽有生命短暂的感慨但不失豪放洒脱。
  •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了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五段写道:“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七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