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我有一个梦想(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我有一个梦想》
    这里的“爽朗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我有一个梦想》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包含哪些内容?试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夜色中回家的秘曲
    余秋雨
      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吗?
      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诗经》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诗经》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论语》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诗经》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
      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诗经》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诗经》。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妹、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诗经》,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诗经》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诗经》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诗经》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的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
      中华民族早期在地理环境上的进退和较量,说起来太冗长,我就简化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吧。两条大河,无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黄河文明的文章要多得多。
      无论是那个以黄帝、炎帝为主角并衍生出夏、商、周人始祖的华夏集团,还是那个出现了太罐、少曜、蚩尤、后羿、伯益、皋陶等人的东夷集团,基本上都活动在黄河流域。由此断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点不错。(选自《寻觅中华》,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说,“‘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其中的“起点”和“目标”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到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诗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喜欢《诗经》的?作者为什么喜欢《诗经》?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12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为什么说“《诗经》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shù)缚 (liào)铐 (wěi)缩 (hái)人听闻
    B.(lǚ)行 (shè)谈 (dì)造 汹涌澎(bài)
    C.(pán)石 (tuì)变 (chuō)子 心急如(féng)
    D.洋(yì) (xié)手 (kù)暑 摇摇欲(zhuì)
  • 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鉴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
    B.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残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企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C.自由和平等的爽郎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鹰的酷署就不会过去。
    D.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逆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 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他个性比较自由,但他对此安之若素,而且非常直接,不是想着如何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而是关心怎么去做正确的事情。
    B.案件尚未进入司法程序,法官尚未作出判断,法律事实也尚未完全清楚,可义愤填膺的公众早根据既有的新闻报道和对正义情绪化的理解,对案件作出了极具中国古典道德色彩的舆论审判。
    C.一个人只有自信自立自强才能更快地成长,更勇敢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或大或小的磨难,否则别人物质和精神上给你再多的帮助也都无济于事
    D.2009年4月2日,国家商务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太阳能热水器下乡”的招标文件所带来的商机自然是不可理喻的。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天,我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参加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盛大的示威集会。
    B.有人说,马丁·路德·金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领导了美国的民权主义运动,但是他用自己的无私非常肯定地否认了这一点。
    C.马丁·路德·金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关键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我有一个梦想(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A.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B.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C.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
    D.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1.选文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代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一组排比句是从哪几个方面陈述黑人“一百年后”仍生活在痛苦的深渊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始终有你
    曾荫权
    各位市民:
      今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0周年。10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对香港人来说,如何回顾总结这10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答案。今日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这10年的感受。
      我的感觉相当复杂,可以用“悲喜交集”这四个字来形容。香港这10年来充满挑战,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回归10年,香港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香港经历过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没有一样是有例可援的、有现成即用的解决方法的。只靠自己摸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冤枉路,甚至跌倒受伤,但我们到底都克服了。我会记得这些危机带来的压力、带来的伤痛、带来的心力交瘁的经验。但我也会记得克服这些困难,令香港社会更加成熟的经历。“悲喜交集”的心情就是走过低谷,克服困难,悲伤过后,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让我们重拾一些本来觉得很老套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朋友、爱护家人、关心社区等等。
      我更加会记得“SARS”中的英雄。香港人很少会渴望成为英雄,对任何歌功颂德都带点怀疑态度。香港人向来都只是低调地一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在困难时刻,香港人却又自然会挺身而出。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从不以英雄自居,却充满英雄本色。我们不会忘记谢婉雯医生。她自愿转到“SARS”病房工作,为病人医治,后来不幸感染病毒逝世。她与其他在“SARS”中奋勇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香港人的英雄。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10年众多挑战为我们带来的经验,更不要忘记为我们牺牲的香港儿女,他们展现了香港人光辉的一面,是需要我们去延续的。
      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中,值得我们欢欣喜悦的,是这10年我们探索出“一国两制”的道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货币、两套法律,甚至是两套价值观。当初不少人对这构思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但今天只要我们问几个问题:香港与内地的交往是否越来越密切?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度是否越来越高?香港是否仍然坚守着我们独特的制度、生活方式、核心价值等等?我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香港人与内地在经济、旅游,以至文化方面,每天都在接触、对话、交流、合作;而不同调查也显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们没有放弃香港的核心价值及生活方式。我们深深明白香港要持续发展,香港人要生活得愉快,香港人要贡献国家,我们就更加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性。从这种种看来,“一国两制”是成功落实了。当然,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好,但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思来说,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回顾过去,是为了走向未来,我们这10年之旅,是制度的探索,是香港人精神面貌的探索,也是我们价值与理想的探索。
      在1997年出生的孩子,与香港度过了喜怒哀乐的10年。他们下一个10年怎样度过,你和我都有份去塑造。我希望未来的香港面貌,不会是上一个10年的简单重复。“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我对自己、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对大家的期望。我期望在我新一届任期与大家一起建立更开放的政府,建设更民主的政治,推动新经济发展,为香港人缔造更优质的生活,并推动香港的新关怀文化。我希望1997年出生的孩子,到了20岁生日那天,他们会更加以香港为荣。
      香港在世界地图上只是细小得毫不显眼的城市,但我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城市。在香港,“人”的价值是最宝贵的。无数的个体在努力奋斗,集合迸发出巨大能量,推动香港进步繁荣,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发、包容开放、进步文明的社会。
      我相信未来10年,香港可以做得更好,因为香港始终有你!
    1.这篇演讲回顾了香港回归后10年来的历程,香港回归10年来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好一半文”,联系全文和演讲目的,说明本文的标题“始终有你”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我希望1997年出生的孩子,到了20岁生日那天,他们会更加以香港为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阅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始终有你》,读到了一种平民风格、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国家认同、一种价值理念、一种执著追求……那么,你读到了什么?你是否有同感?请选择一点加以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3处并加以修改。
      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
    (1)将___改为______;
    (2)将___改为______;
    (3)将___改为______;
    (4)将___改为______。
  •   现在各地普遍存在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成山、沙尘暴等。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
    我有一个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一个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一个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一个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广(mào) 击(zǔ) 转弯角(mò) 然心动(pēng)
    B.贴(nián) 害(qiāng)  而不舍(qiè) 独出机(zhù)
    C.引(qíng) (tuì) 不住(nài) 虚御风(píng)
    D.耀(xuàn) (hèng)  争流(gě) 不屈不(náo)
  •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精粹 璀灿 一幅对联 绿荫蔽日
    B.镌刻 温馨 手不失卷 未雨绸缪
    C.翔实 国是 高潮叠起 急流勇退
    D.桑梓 蓝本 苍海桑田 积腋成裘
  • 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我有一个梦想(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齐白石老人创作禽鸟类作品,画面布局合理,笔法简练,信笔涂鸦,使满幅画卷充溢着一种盎然生机。
    B.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结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C.此次李辉揭露文怀沙造假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实际上是知识界的一次自我清算,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人们对“大师”泛滥的现状已经忍无可忍。
    D.作家陈丹青到书店为其新书《退步集序篇》签售,他坦承,这是为自己作宣传。看来,因“销量”的压力,往日深居简出的作家们也要到前台为自己摇旗呐喊了。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母亲一向反对哥哥袒护妹妹,爸爸忙于工作,从不过问家里的事,这些年总是这样。
    B.我们对腐败向来是深恶痛绝的,但长久以来,我们已司空见惯了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穷奢极欲的丑行,我们的心正在变凉,变硬,变得麻木、无奈。
    C.就诺贝尔和平奖而言,获得提名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荣耀,一旦获得提名者或最终入选者触痛了某些权力机构的神经,那背后的公关游走便不可避免。
    D.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于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的四步,即: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B.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C.“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D.德国联邦司法部长表示:“连接德国和中国的不仅是经济合作,政治、文化方面我们也在不断靠近。‘德中法制对话’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一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等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3.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1.88米,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8米开外。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材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我至少要有1.90米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9秒9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疾的折磨也就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刘易斯当时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我竞似比刘易斯败得还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9.92秒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72米,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90米以上的身高和9.79秒乃至9.69秒的速度,愿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59秒,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79秒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作者当初认为刘易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里“最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后来他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并粉碎了,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这时他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幸福”的人?
    (1)“最幸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成为真正“幸福”的人,具体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说:“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全文都是第一人称,这里突然换成了第三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的内容和主旨看,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应用文要求符合文体特征,简明得体。指出下列各句的不得体之处并修改。
    A.征稿启事: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绵薄之力。
    B.寻物启事: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婚宴请柬:王刚先生、叶风小姐伉俪喜结良缘,婚宴于五月三日晚六时举行。
    A处错误:_________改为:________
    B处错误:_________改为:________
    C处错误:_________改为:________
  •   面对种种自然现象,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人生感悟。请仿照例句韵结构,写一句人生感悟,感悟对象和感悟内容不得同于原句。
    黄昏给人的不仅仅是伤感,也有对黎明的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文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