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单元能力测控题(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宵(tuò) 识(xǐng) (wéi) 流(pù)
    B.然(wǒng) (yàn) 血(yǔn) (yè)
    C.道(zhàn) (zhēn) 倒(liáo) 叹(jiē)
    D.烈(chì) 居(zhé) (cháng) (gǔ)
  •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凋伤 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B.恬然 冲波逆折 蚕丛鱼凫 暮去朝来
    C.飞湍 转轴拨弦 横绝娥眉 门前冷落
    D.沦落 心有灵犀 蓝田日暖 沧海桑田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

    A.因为长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
    B.孤舟一系故园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
    C.老大嫁作商人妇  曲终收拨当心
    D.凄凄不似向前声  海外徒闻更九州
  • 下列各句中引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的建筑的确很有味道,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上海世博会将要在此举行,这些建筑必须要推倒。
    B.今年冬天刚退休的老王对老伴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走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击缶》即将开始演出,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单元能力测控题(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B.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歌艺术堪称集汉魏至盛唐诗歌的大成。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记》。
    D.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据边检总站遣返所统计,从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至8月24日奥运会闭幕的16天时间里,北京出入境边检总站共查获非法出入境人员11人,其中外国“偷渡客”5人,均为非法入境,比奥运会开幕前7月份同期减少四倍。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20岁,平均身高1.70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发展运河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了解运河对杭州的重要性,使这座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旅游路径更为宽敞通达。
    D.很多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边的外国朋友有时会提出类似的问题:“政府允许你们自卣旅行吗?”“去北京旅游,是不是要戴口罩?”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说明,即使是在全球化迅速扩展的今天,偏见也会那么容易传播。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其能,羞伐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思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思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毋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思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思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思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思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思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3.以下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的句子中,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句是(     )
    A.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B.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思想。
    C.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D.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B.考察唐诗中游侠形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C.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的充足养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榀,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义,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来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河南巩县——徙:迁徙
    B.禄山京师——陷:破坏
    C.儿女饿者数人——殍:饿死
    D.自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玄宗奇/久,召补京兆府功曹
    B.儿女饿殍数人/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严挺之有此儿/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D.时琯宰相/出甫华州司功参军
    3.以下能充分说明杜甫傲诞、无拘检的一项是(     )
    ①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②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③结庐枕江,纵酒啸咏
    ④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⑤与田夫野老相狎荡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担任过一些不高的职位。
    B.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受到皇上的赏识。
    C.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当房琯兵败受贬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好友严武辞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生活困窘,四处漂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单元能力测控题(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①元九:白居易的挚友元稹。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写“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这样写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打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
    一代诗仙李白
      ①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在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
      ②兴庆公园里的沉香亭,就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卧在这里的李白正闭目养神,等待着喷发灵感。唐玄宗赏牡丹来了。名花盛开,美人相伴,当然需要有音乐助兴。玄宗嫌旧词听腻了没意思,一时高兴,就颁下圣旨叫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不是醉卧在这里吗!快起来吧!于是他被人用凉水激醒了,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三首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一时众声迎合,都来助兴。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做的事,那是卑微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③李白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后人就此认为他在朝廷遭到了诋毁,处境险恶。这话其实信不得。玄宗认为他不是担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当说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才算不枉此生。后人就是用这种心态来看李白,为李白鸣不平的。他们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可如果他真的当宰相当大将军去了,他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当诗人。因此,李白离开朝廷,主要原因绝不是遭到了诋毁,而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想去适应处处都必须约束自己的政治环境。.唐玄宗善于鉴识人物,认为不如给他自由,让他去写诗。应当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只有唐代,才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④“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讨叛贼,李白只知道为国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帐下。他斗志昂扬的歌唱着:“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他以为这回该轮到他大显身手了。谁知李璘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李白这一回可是真惹下弥天大祸了,在古代,像李白这样在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了,是必死无疑的。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经人营救,皇帝竟也没有坚持要杀他,只判他永远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这也成了后世贬低李白的把柄。其实这件事什么也不说明,只说明他不懂政治而已。
      ⑤李白又是个极为狂傲的诗人,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责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却又无力抗争,敢悄悄地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处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1.文章开头写:“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在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联系上下文,“醉”指什么?“疲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唐代,才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李白的“这一声呐喊”在当时有作用吗?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给下面一首律诗的后六句排出合理的顺序。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恒饥稚子色凄凉
    ②风含翠筿娟娟净
    ③自笑狂夫老更狂
    ④欲填沟壑惟疏放
    ⑤雨衰红蕖冉冉香
    ⑥厚禄故人书断绝
    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依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有超世之才又临惊泰然的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疾恶如仇又心如柔肠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理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更短浅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请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