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及抛江过其下,(qiàn)岩(dìu)穴      有俊鹘(zhuān)水禽
    B.丹藤翠(màn),罗络其上,如宝装(píng)风  沙洲(jiā)苇
    C.碧峰(chán)然孤起,上(gàn)云霄      晚(bó)沙夹
    D.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qì),有碑(zǎi)其事  (suò)流行七百里
  •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日风静,舟行颇  迟:犹疑。
    B.已非它山可     拟:比。
    C.合处如绳,不相乱  引:拉。
    D.然特起,高百余尺  杰:高大。
  • 下列加粗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如装屏风
    B.掠江东南
    C.日光之,璀璨夺目
    D.岸土赤而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

    A.复以小艇游庙中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 翻译下列句子。
    (1)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千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字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日“惠济”,神日“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矾,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兵 戍:把守
    B.已非它山可       拟:模仿
    C.碧峰巉然孤起,上云霄  干:插
    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2.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此得名也   今已亭亭如
    B.极登临胜    徙倚久而归
    C.若稍饰楼观亭榭 作《师说》贻之
    D.无风,亦浪涌  大风浪鸣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四单元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为子颖他日之来也……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之一。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城墙)
    B.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十九丈的地方)
    C.其岩谷幽邃(幽深)
    D.值子颖有公事(公务)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状如叠石为城墉   周若环而缺南面
    B.僧出器,酌饮余   余不及往,书告子颖
    C.名曰“甘露之泉”  为子颖他日来也
    D.横出斜援,登    其岩谷幽邃,益奇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灵岩高峻的一组是(   )
    ①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
    ②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③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④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
    ⑤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了泰山之后,接着去游灵岩。灵岩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围像用石叠起的城墉,只有南边缺了,灵岩寺就在南边的柏树林中。
    B.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好像透明的一样,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
    C.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块,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有的被人墁入壁中,有的却被人“取石为砌”,作者就看到砌上有“政和”的字样。言下有惋惜之意。
    D.作者此次游灵岩,留下两个遗憾,一个是好友朱子颖因为公事繁忙未能一同前去;二是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有来得及看。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明确表达了这种意思。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高下,其声溅溅然  淙:流。
    B.老屋数间,卑庳迫   隘:狭窄。
    C.前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对着。
    D.不能容十人      许:许多。
    2.下列对句中加粗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叠石为磴,十余级得度
    ②其沫如散珠喷雾
    ③曲折
    ④自池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起伏跌宕,曲折动人,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
    C.第三段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人胜。
    D.这篇游记,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目的就是为了“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季羡林和钱学森一文一理,均是中国当代巨擘,2009年先后仙逝。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人,写一段颂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
      季羡林先生(1911.8.6—2009.7.11)
      ①1935年留学德国,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学界的地位。②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美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③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④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钱学森先生(1911.12.11—2009.10.31)
      ①在美期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②1955年历经艰难回到祖国,后来他组织领导了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发工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世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③在工程控制、应用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和思维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均有划时代的意义。④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