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乃华山之(北面)(命名)之也
      (弄错)其传而莫能(说清楚)者,何可胜(说)也哉
    B.其下平(平坦空旷),有泉(从旁边)出
      不得(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亮)也
       非常(不平常)之(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贫困)也

  • 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②古人之观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以 ①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C.盖 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②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故 ①以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文: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译文: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译文:至于那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译文:后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 《游褒禅山记》作者无论是记游还是描写都有着怎样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登泰山记
    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夐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唏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窃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主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项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本文有删改)
      [注]①夐(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方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道泰安,观形势——形势:地势
    B.所历未兹山百一——逮:达到
    C.则状之不可胜也——状:景色
    D.而物之殊形趣——诡:奇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     )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
    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
    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⑤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启迪。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其为犹可识——文:碑文/余与四人火以入——拥:持,拿
    B.则或其欲出者——咎:责怪/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往往有——得:心得/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D.何可道也哉——胜:尽/盖音也——谬:错误
  • 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
    C.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
  •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语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人”。)
    C.其孰能讥之乎(谁,疑问代词,表示疑问语气。)
    D.吾其还也(还是,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于是余有叹焉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下列加粗词语词性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入之甚寒,问其
    ②火尚足以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往往有
    ⑤有泉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
    ⑦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则获邑,大则得城
    ⑨则其又加少矣
    A.①③⑧/②⑥/④⑨/⑤⑦
    B.①②⑥/③⑧/④⑨/⑤⑦
    C.①③⑧/②⑥/④⑦/⑤⑨
    D.①②⑥/③⑦/④⑤/⑧⑨
  • 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 按照原文填空。
    (1)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至者少。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______________,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其见愈奇。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华山之阳”指的是(     )
    A.华山东面
    B.华山西面
    C.华山南面
    D.华山北面
    2.和例句中“者”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鞣使之然也
    C.人马烧溺死甚众
    D.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
    3.选文第二自然段对前后两个洞进行了比较,请概括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痰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朱君为之——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好恶必以类——相:互相
    D.人之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留山中,其石相望/使记其作亭
    B.夫所以作亭之意,直好山乎/夫环顾身无可忧
    C.成仁之名不夺其志/君至为亭
    D.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求其疾忧/驾言出游,写我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 “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了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安石通过游览褒禅山,告诉了我们神奇雄伟的景色常常在险而远的地方,必须“尽吾志”以赴之和深思慎取的道理。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复杂而多变的大干世界又有什么感想呢?请你针对自己所熟悉的某一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完全学案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嗔怪 博弈 清澈见底 鞭辟入里
    B.夜宵 边陲 涣然冰释 稳操胜券
    C.遒劲 晋升 搬师回朝 返璞归真
    D.诀窍 蓬松 不谋而合 崭露头角
  •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对本次事故的发生地点,英国国防部讳莫如深,只是表示事故发生时“不懈”号潜艇正位于冰层下数百英尺的深处。
    B.他每每以大笔人墨,挥毫如行云流水,字显山高水长之态,墨蓄月白风清之境,让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C.据清代方志记载,武汉莲溪寺后山曾经古树林立,现在只有这棵古珊瑚朴树存活下来,可以说是硕果仅存了。
    D.一曲《辽阔的家园》让人们感受到了蒙古民族的豪迈,而《草原夜色美》《敖包相会》等经典歌曲更是娓娓动听,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
    B.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对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存下来,目前已成为文物工作的当务之急。
    D.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瘟神”,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折磨。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离。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蔓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①龙溪:溪水名。②泮(pàn):半月形的水池。③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④薹坞先生:姚范,字南菁,姚鼐的伯父。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连山数百里——殆:大概
    B.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记载
    C.积雨始——霁:天放晴
    D.复西循崖二里——可:大约一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龙溪曲流,出其间②翼临于溪右
    B.①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C.①引坠溪内②断其喉,尽其肉,
    D.①游者悚,遂还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融情于景,先描述龙溪形胜和沿途的风光,细流幽曲而景物雄奇,流露出作者探幽赏奇的情趣。
    B.文章对媚笔泉的记述,分两层,先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并以山风骤起,游者悚然而归结尾。
    C.“山风卒起……游者悚焉,遂还”写出此处不宜久留,渲染令人悚然的气氛,含蓄表示出作者隐逸山林的情怀。
    D.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等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
    4.翻译文中的句子。
    (1)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
    C.无有所与——俾:使
    D.毋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所说明的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不超过25个字。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成语往往四个字或者三个字一句,如“置之度外”“想当然”。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语句式整齐,如“稗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至于“前呼后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唯一“不正经”的一句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就偏偏是“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写出填入下文横线上的5个句子的正确顺序,并填出括号中所缺的虚词。
      ________________假话、大话、空话,(     )装饰得多么好,(     )它是不准确的,(     )它是缺乏表现力的,是我们不仅不提倡,并且反对的。
    ①静止地讲,说某种修辞方法好,不考虑时代和社会的因素,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②学习修辞,不能完全没有时代观念,不能完全没有社会观念。
    ③当然也要求有表现力。
    ④然而,必须明确,表现力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存在的,失去了准确性,谈不上表现力。
    ⑤我们今天的社会对于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性,也就是要求实事求是,要求朴实。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的虚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