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新人教版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髫龀就学,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官军 薄:轻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篇名句默写。
    (1)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2)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其五)》)
    (3)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2012届新人教版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凤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好的赠予。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锕嵴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瞿秋白1935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B.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有后悔。
    C.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后者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D.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E.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2) 请概括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瞿秋白说自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结合文章,谈谈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怀抱。
    B.为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决策者们制定政策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C.朝鲜成功发射通讯卫星的消息如石破天惊,震动了美、日、韩三方政坛,“朝鲜威胁论”又被重新提起。
    D.在生活中,当困难与挫折袭来的时候,有的人心灰意冷,颓废沮丧,放弃追求;有的人则心如止水,勇敢面对,永不言弃。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 2012届新人教版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③④⑤①⑥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⑥②⑤③④①    
    D.③④⑥②①⑤
  • 为下列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本报讯(记者 陈昌君)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教育部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段学生的负担的意见。
      据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2011年11月 28日《成都晚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文中划线句作相应仿写。
      文人的情趣和性格似乎与游走在他们笔下的物有一种微妙的牵系。屈原笔下的香草,刘禹锡笔下的陋室,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几千年寻觅的途中,中国文人在那些神性的物体上④__________________,但也消磨着自己的悲愤和怨气。 
  •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要求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业务,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文段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