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3)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4)师者,_______________。(《师说》)
    (5)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赤壁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大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徙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大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取材于《后汉书?卷九十八》)
      [注]①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卑厚礼——辞:言辞
    B.濮阳令归——去:前往
    C.故不也——造:拜访
    D.征,皆不——就:任职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君清平奸贼/九国师,逡巡而不敢进
    B.劭鄙其人不肯对/劳无所,必有悖心
    C.南到广陵/必以长安君为质,乃出
    D.时议此少之/怀良辰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首句那个字炼得最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却又装作不知,故意互相激怒对方。鲁肃大惑不解,夹在中间,互相说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曲解其意,说曹操乃是为了二乔而来,激起周瑜大怒,请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B.聂赫留朵夫看出卡秋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玛丝洛娃。他惊奇于玛丝洛娃非但不觉得自己妓女的身份可耻,甚至好像感到满意,几乎为此自豪。  
    C.奇人左慈,深谙奇门遁甲之术。曹操见之,左慈怒斥曹操的奸行。曹操大怒,拘禁左慈。左慈使用遁甲之术,戏弄曹操。曹操杀之,虽死又生,演武厅幻化出无数“左慈”,提头来打曹操。曹操惊倒于地,头脑疼痛不已,只好请华佗来医治。
    D.玛丝洛娃与政治犯队伍的相处,内心渐渐起了变化,这种变化也在外貌上表现出来。她消瘦、晒黑,仿佛苍老了似的。聂赫留朵夫对她的变化感到惊讶,开始有点厌恶这么不修边幅的玛丝洛娃。
    E.得到西蒙松要与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解脱了自愿承担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在他意志脆弱时,总是使他感到沉重而古怪。可是现在,他的心情非但有些不愉快,甚至感到痛苦。
◎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请简述“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
    (2)请简述涅赫柳多夫的“复活”。
    答第(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到是家庭的小事。
    B.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德。
    C.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德,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D.子贡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食月食,虽然少,但人们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仰望他。
    (2)根据上面选段内容,简析“君子”应该具有的人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蠢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B.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C.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D.变化即是常念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2.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盼“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3.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地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个小草,每一个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久的观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用了很大的铁栏杆,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子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艺术了不起的地方,很传神,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B.世界万物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C.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颤。
    D.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动。
    E.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2.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一段话中有六句有语病,请选出三句并加以修改。
      ①节食和强制限食,并非与肥胖作斗争的好办法,②重要的是要选择科学的营养。英国的原则值得借鉴,进食的时间应尽量拉长,③每道菜要有很大间歇,④这样可以避免不过量进食。因为当体内血液中的糖减少时,人应会觉得饿。⑤如果先吃一块小食品充饥,然后休息15至20分钟,⑥这期间血液中的糖就会增加,饥饿感就会减少。⑦英国人的科学进食法就这么简单。⑧这也是英国人体态优雅的结果所在。
    (1)__________(只填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只填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只填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再发给学生学习。在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校方解释:“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材料二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有成功心理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