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缱(juǎn) 夫(qiàn) (sǔn) 茕孑立(qióng)
    B.干(biē) (kuò) 骨(hái) 命途多(chuǎn)
    C.脚(diǎn) 澈(chéng) 峨(cuó) 之箭(xián)
    D.巡(qūn) 息(bǐng) (nà) 层峦叠(zhàng)
  • 下列词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蹒跚 咆哮 脉膊 峨冠博带 玲珑剔透
    B.对峙 抛描 抱歉 震耳欲聋 荒诞不经
    C.倒霉 赊帐 跋涉 毋庸置疑 浮想连翩
    D.沧桑 坐落 枷锁 满目疮痍 促膝谈心
  •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绍重黎之后,使复之(掌管) 皇览余初度兮(思量)
    B.使辙交驰(恰逢) 故述往事,来者(思念)
    C.禹为人敏给勤(能够) 二世使使者斩以(示众)
    D.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广腾而上胡儿马(霎时)
◎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B.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生活观点不同的同学也应该坦诚相待。
    C.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这种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D.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们说:在扶贫助教期间,农民们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农民们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注释]①醳:(shì)通“释”,释放。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楚相饮/从:合纵
    B.门下张仪/意:怀疑
    C.因而数之/让:责备
    D.仪宁能乎/渠:哪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求通子之愿/约连兵大举
    B.苏秦之舍人辞去/沛公以为诈,用张良计
    C.乃诫门下人不通/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D.此在吾术中不悟/卒三岁迁为太史令
    3.下列语句中都能体现苏秦对张仪用计的一组是( )
    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②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③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④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
    ⑤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⑥乃使人微感张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在苏秦扬名之后,张仪才出道,在楚相门下任职,却被诬陷偷取了玉璧,并遭鞭笞之辱,但他始终没有承认,最后楚相只好释放了他。
    B.张仪前往赵国谒见苏秦,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料竟遭到了拒绝和羞辱,张仪一气之下怒而入秦,并最终成为秦相。
    C.张仪掌握秦国大权后,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于是决定先向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楚国报复,并写信告知楚相此事。
    D.张仪投靠了秦国,是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制约赵国,为自己赢回尊严,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直到苏秦舍人点明,他才恍然大悟,并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自认为不及苏秦。
    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这种心志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哪句诗可谓是异曲同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⑵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南录〉后序》)
    ⑶__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以猝发。________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⑷“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李将军列传》)
    ⑸大风起兮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正则艺专
    高尔泰
      (1)宁沪线上位于镇江和无锡之间的丹阳市,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小城;正则艺专所在的白云街,是一条毫无特色的小街,战后才从重庆迁回原址的。私立正则艺专,是几栋灰色的二层楼房,也毫无特色。但它拥有几位赫赫有名的教授,特别是吕凤子先生和杨守玉先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2)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精通理论,以画罗汉和菩萨著称,诗书印并重,是当时画坛的重镇。他所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成为名校,不是偶然的。我去时,他已很老,不再亲自上课,只当名义上的校长。穿着老式长衫,有时到画室里转转,有时拄着拐杖,在荒凉的校园里散步,矮小,瘦削,微微有点佝偻,眼镜的黑色边框很粗,就像是粗墨线画的。
      (3)杨守玉是个很老的老太婆,终生未婚,索居独处。她所创造的画种“乱针绣”,是用针线代替画笔和色彩,在布上作画无数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丝线,不规则地相互横斜交叉错综重叠,近看一片混沌无序,远看人物风景生气洋溢光影迷离,画法有点像印象派的点彩,但要用点彩法临摹它根本不行。它的每一幅都是独特和不可重复的,无论是深巷里墙高落日的余晖,灯影暗处的裸女,雨中的树或者阳光下灼灼生辉的一团黄花,都像是不久就会消逝的东西,猛一看你感受到的不是肌肤而是肌肤的温暖与弹性,不是雨水而是雨水的清冷和馨香,不是花团而是花团的快乐的喧嚷。再细看,又都没了。这很难。杨氏门生虽多,仍难免感到寂寞,有句云,“急管繁弦听无声”。
      (4)她惟一的传人吕去疾先生,是凤先生的长子,五十多岁,笔名大吕,也确实是黄钟大吕,不但乱针绣青出于蓝,油画、雕塑、大泼墨无不绝倒。据说艺事尚专,博则难精,我想那是才小者言,才大者若韩愈稼轩达芬奇杜尚辈,都能兴寄无端,忽豆人寸马,忽千丈松,何羁于专?先生教画,很少讲具体技法。看某生画,他会说色彩能发出声音,阴沉有阴沉的响亮,那些用灰不溜秋的哑巴颜色来处理蓝调子的人,成不了大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画画是一种快乐,过程就是目的,要能随时停下都是好画,那种画时没有快乐,直要到画完了才算苦尽甘来的画家,是平庸的画家。看某生画,他会说,小青年怎么就结壳了?艺术的生命是变化,结了壳就完蛋了。我听之悚然,刻骨铭心。
      (5)其他老师,也都各有千秋。程虚白先生讲构图学,爱用书法做比喻,要我们从字形结构的变化吸取灵感;黄涵秋先生教书法,讲的却是音乐,135和弦和246和弦,还有武术的招式和舞蹈的动作,说书法就是纸上舞蹈,和无声的音乐;张祖源先生讲美术史,说史家们忽略了源远流长的指头画,说着当场就展纸磨墨,画给我们看。那指甲画出的细线轻悠而富于弹性,手掌抹出的墨痕波诡云谲,确有笔不能到之处。这种不拘一格挥洒自如的学风,我在别处再没见过。
      (6)正则学制,分二年三年五年三种。我在五年制,叫做“绘绣科”,到四年级可选学油画国画雕刻,也可选学乱针绣。乱针绣是正则的王牌,绘绣科就是为它设立的,别的院校没有。但它太难,只有几个人选学,练就一套从画布正反两面同时反向穿刺的技巧,速度之快,就像两只手都在高频率颤抖,但是绣出来的作品,吕去疾先生说,只能算是工艺品。他们到头来,还是选学了别的,否则不得毕业。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想走这畏途,想成为这门绝技的第二代传人,很用功。每个人画好的画,都要钉在墙上,互相观摩品评。画室墙上一排排新作,呈现出一股子欣荣进取的气氛。画室日夜不关,晚上十点以前,总有人在灯下作画。我那时十五岁,是全校年龄最小的一个,画名挺好,颇受注意,所以也不再撒野,变成了规矩学生。
    1.文章开头连续说丹阳、白云街和正则艺专建筑的“毫无特色”,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小节的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杨守玉的乱针绣内容的?写出了乱针绣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第四小节的内容,概括吕去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总结正则艺专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跳出手掌心
    王小波
      ①C.P.斯诺的《两种文化》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种是文学(人文)文化。我以为创造了这两种文化的活动——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
      ②倘若我说,科学知识分子比人文知识分子人品高尚,肯定是不对的。科学知识分子里也有卑鄙之徒。在科学上,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这样的道德标准显然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的艺术论坛,不信你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论贾平凹先生的《废都》的。贾先生写了一部《废都》,就如某位大嫂穿了旗袍出门,我们不但要说衣服不好看,还要想想她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勾引谁。当然,假如我说现在中国对文艺只有这样一种标准,那就是恶毒的诽谤。杜拉斯的《情人》问世不久,一下就出了四种译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国内尚未见到,好评就不绝于耳。
      ③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我要说的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④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
      ⑤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
      ⑥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只产生了一个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被白白消磨掉。
      ⑦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有删节)
    1.文章说“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指的是什么?作者对“双重标准”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对贾平凹先生《废都》的评论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和“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中的“传统”内涵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原来是这样”为题,从生活中选材,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