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卷(9)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完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窃(piāo) (náo) 子(chuán) 既往不(jiū)
    B.届(yīng) (láu) 练(gàn) 渭分明(jīng)
    C.背(jǐ) (jīn) 体(dòng) 胼手足(zhī)
    D.秀(jùn) (hé) 首(kūn) 呱坠地(gū)
  • 下列词语中只有下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打烊 凋敝 白内瘴 再接再厉
    B.寥落 屠戮 堰塞湖 明察秋毫
    C.宫阕 怃然 闭门粳 头昏脑涨
    D.祓除 题纲 撒手锏 流殇曲水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这个消息对于热爱刘翔的中国大众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雷,当时在鸟巢的观众都不禁发出了遗憾的叹息声。
    B.美国的救市目前处于进退维谷的状态,因为已发放的用于拯救美国金融业、刺激美国经济的3500亿额资金去向不明。
    C.专家认为,改变出口驱动的进长模式涉及到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金融危机是一个契机,但也绝不会一挥而就
    D.北大教授季羡林深受大众尊敬,媒体也不断给他扣帽子,冠以“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等称号。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牛年春节长假已经落下帷幕,节后的旅游市场进入淡季,现在出行,旅行价格不但比旺季时便宜30%至50%,而且旅行中的各项花费也比旺季时便宜许多。
    B.汶川地震发生后,为配合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联合腾讯娱乐发起的演艺界明星募捐行动,许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夜以继日投入救灾。
    C.问题奶粉、伪劣药品、重大矿难……接连发生的恶性事件,是近一段时间百姓的心头之痛,也成为人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
    D.《新华文摘》在促进思想解放、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受到思想界、学术界和知识界的关注和信赖。
◎ 2012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卷(9)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人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颂给了豉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q-~l"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奸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砖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柬?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郦里采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锯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⑧物理学理论显示,宇宙创生之时,应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制造出来,二者相遇便会湮灭,钍为能量。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包括我们自身便都不会存在,我们的存在说明宇宙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了。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了存在6种夸克。这些夸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陆续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⑨现在,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每产生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就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锚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使我们得以存在。 (节选自2008年10月16日《南方周末》。作者:黄永明)
    1.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粒子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组是(     )
    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B.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C.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2.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A.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二郎据此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D.“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C.“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钧传
    傅玄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贺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日:“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团,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日:“可动。”帝日:“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襞子日:“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之所以不对也。”。
      傅子见安乡侯,言及裴子之论,安乡侯又与装子同。傅子日:“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此犹以已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难尽之物,此所以多废也。马氏所作,因变而得,是则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无由出也。夫同情者相护,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废衡石而不用,此美玉堑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之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装子者,裴秀。安乡侯者,曹羲也。武乡侯者,曹爽也。(选自,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名也 巧:动听
    B.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更:轮番
    C.夫巧者,天下之事也 微:精微
    D.后之君子,其之哉 鉴:把……作为教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二子遂白明帝/越国鄙远
    B.能设不能动也/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后君子,其鉴之哉/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巧无益世/人固有一死,或重太山,或轻于鸿毛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表现马钧“不说空话,崇尚实践”的一组是(     )
    ①少有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②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③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④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
    ⑤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
    ⑥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钧是天下之名巧,但由于他不知道自己有技术,而且还“言不及巧”,因此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高超技术。
    B.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都认为古代没有指南车,马钧也不可能做出指南车,但马钧还是制作成功了技术难度极大的指南车。于是,马钧被天下人佩服。
    C.作者认为裴秀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马钧的短处是不对的,但同时指出马钧内心乖巧,不善言辞也是不对的。
    D.作者爱憎分明,对科学发明予以充分肯定,对有高超的技术的马钧不被朝廷重用觉得可惜之至,谴责了对人才采取轻蔑态度的裴子、安乡侯和武安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卷(9)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
    (1)杜丽娘是明代戏剧家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中的形象。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4)《旅夜抒怀》是杜甫离开成都后乘舟顺江东流时写的,抒发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情怀,其中描绘出意境雄浑开阔的夜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认为古人观察事物有收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梅朵是藏语鲜花的意思
    肖黛
      (1)二十多年来,“梅朵”这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始终像一串窈窕的风铃,时常在我的耳旁摇曳出玲珑之声。有时,它就是一首歌,唱着一种弥漫在过去的记忆,孤独地响起在某个早晨或某个夜晚。
      (2)我见到藏族女孩儿梅朵时,她已经昏迷不醒。
      (3)久久的昏迷,使她的平静变成了一种安宁,也使她美得像正固守着一个梦境的小女神。她以太挺拔的鼻梁,把自己的脸庞衬托得有些消瘦。那密而长长的睫毛,阔而薄薄的嘴唇,也都是雕琢过了的精细。她有数不清的发辩,像被刺绣在洁白的枕头上一般的好看。尽管死亡已经逼迫着她,但她的肌肤依旧散发着棕红色的亮光,仿佛有谁替她涂抹了浓烈的油彩,生动如卧身于一幅永远的油画中间。那种美,全然透射着青春的光芒,只能解释为她爱着和被爱着的效果。
      (4)可至多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小梅朵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她像披着露水的花蕊,渐渐死去了——是一场车祸致使她严重脑损伤。那是初春时节,一辆裁着四十多个藏族同胞的大车,惨烈地翻在青海西部的茶卡地段路边。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受了伤,也有当场就死了的。梅朵是罹难者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倒向死神之怀的最后一个人。
      (5)而我,仅仅是路过了梅朵的病床,无意间瞥了一眼这个垂危的女孩,仅仅听见别人在唤她的名字而已。
      (6)那天,那些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在她从抢救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曾嚎啕,不曾泛滥泪水。不管谁,只能在他们的容颜里遇到深刻而固执的沉默。那沉默犹如暴风雨就要来临前的空廓,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7)我看见他们中有一个年事稍长者,把渐渐死去的梅朵,贴在自己的胸膛上。他是强壮的,是一个项天立地的汉子的模样,但他那般小心翼翼之状,让我觉得,完全是唯恐惊醒了这个美少女的梦境。
      (8)一天,我向一位藏族文友讨教,问“梅朵”在藏语中的本义。他告诉我,是鲜花。我的心忽地紧了一下:是鲜花,就有凋零的时候啊。
      (9)后来,我听说那次驾车的,是一个汉族小伙子,他是应该对车祸负全部责任的人。又听说,那次车祸的全部幸存者,多次带了茯茶等礼物,齐刷刷地去央求交通监管部门对那个汉族小伙子放弃处罚。他们虽然没有把藏传佛教中的轮回之说摆到桌面上,但他们说,谁也不会故意把车开翻了。他们还说,死者已死,伤者都得了救治,处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10)我曾经私下里窃笑他们,窃笑他们向法律提出的要求竞如此荒唐,哪有阎了祸却不受惩罚的道理呐。坦率地说,当时免不了还有一丝叹息:他们可真没有文化呀。
      (11)但是,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溥
      (12)这二十年,我的生活中一直有藏族同胞,一直有藏传佛教的信仰者。藏族文化的优秀特征,好比是这一脉高原厚土里缓缓生长出来的褐草红树,无处不在。又好比是高山之巅披挂的晶莹冰雪,长年不化。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13)现在想来,梅朵在临死前平静安宁如画一般的美丽,也应该是因为她早已经感知,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
      (14)关于这一点,很容易就可以在藏族谚语中得到印证:明天或来世,是何者先到,我们不知晓。
      (15)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就像梅朵们,无论椎心刺骨的贫寒,无论天降灭顶之灾,无论痛苦弥漫还是希望飘渺,他们都固守着冷静的人生姿态,从不艾怨天地,从不责怪命运。这到底是缘于梅朵们对生命的脆弱性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梅朵们既能毫无遮拦地放牧于大草原,亦能够庄严神圣地叩首于经堂前。
      (16)时又至了初舂,鲜花又将绽开,我的耳旁又响起了清脆的风铃声和清凌凌的美乐声……梅朵呵梅朵,你知道么,你美丽的死亡,曾经将我的心灵震撼,将我的思索引向坦途。
    1.(1)作者为什么说“梅朵”是“极为好听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三段用细致的工笔描绘了梅朵死前的容貌,这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痛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说,关于梅朵的歌,总是“孤独地响起”,这说明他对藏族女孩梅朵的深情并不被人们所理解,所以作者觉得孤独。
    B.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直至小梅朵死去也不曾泪水纵横,嚎啕大哭,这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悲痛和愤懑。
    C.“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豁达,然而又对生者和死者都充满尊重的生死观。
    D.文中所说的“生命的脆弱性”,是指人类的生命路途充满磨难,个体生命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夭折,这与西方“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说法是相互吻合的。
    E.这篇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风格清新健朗,感情既沉重而又昂扬,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色彩,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任选一句,句式不限。)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一看法: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    
    ①假作真时真亦假    
    另一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另一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某市某日当天夜里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
    日期  2009年某月某日    
    天气  小雪转多云,早晨部分地区有雾。    
    气温  -2℃-2℃    
    风力  4-6级      
      请你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信息,给从事下面三类活动的人作出得体的提示(每条不超过10个字)
    ①对喜欢晨练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骑车早行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开车外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指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