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粤教版广东省高考语文专题测试0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 篱 号   息  
    B.悟 辱 涩难懂 人不倦  
    C.河 峭 怙恶不 巡不前  
    D.枕 榜 丢三四 大大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收入差距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学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B.远离都市的喧嚣,静静地躺在乡村的小河旁望着天上恒河沙数般的星星,心中一片澄净。
    C.此次,冯小刚把影片重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 ,其他人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
    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全球的稻米生产发挥了敲门砖的作用。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穿过月亮门,眼前是一座_____的小花园。这里绿树婆娑,鸟语蜂鸣,流水淙淙,真是一个读书、休憩的好去处。   
    ②有效             “两抢”等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发生,近年来成为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王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在第一阶段复习中,由于他扎扎实实、刻苦努力,成绩有明显进步,             为后阶段的综合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幽雅   遏制   从而       
    B.优雅   遏止   进而   
    C.幽雅   遏止   进而       
    D.优雅   遏制   从而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东端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   
    B.加快中西部开发的进程,不仅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生改善的经济问题。   
    C.能否科学合理地安排高三的复习时间,将直接决定我们能否考上心中理想的大学。   
    D.怎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中“慢费差”现象不再发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2012年粤教版广东省高考语文专题测试01的第二部分试题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1)                   ,正体现了文人们对粗犷和细腻相结合这一审美理想境界的追求。   
    (2)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                     。    
    ①远山借青、远水借碧的宏观构思,园中有园、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
    ②园中有园、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远山借青、远水借碧的宏观构思
    ③近水如练,新荷满布,郁郁青青
    ④近水如镜,兰舟轻漾,一湖幽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做好卫生消毒、破损修复的工作;二是在城市和农村都要遵循自愿原则。
    B.外源型经济发达的江苏、广东两省,近年实到外资都明显下滑,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外源型经济的功过究竟如何评价?
    C.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D.在今年的“3·15”来临之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六大电信运营商开始出台电话卡余额解决办法,修正话霸(电话卡“霸王条款”)行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等诸将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节选自《鲒埼亭文集选注》
    注:①即史可法,崇祯进士。清兵入关后,坚守扬州,城破被执,从容就义。死后谥“忠烈”。②即唐代颜真卿,被叛将李希烈杀害。③即南宋文天祥,坚持抗元,兵败被杀。④即史可程,史可法弟,清兵入关后降清。⑤封建时代对改朝换代的说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威慨然之   担负承担       
    B.汝诸孙中      列入家谱
    C.被至南门    捉拿拘捕       
    D.皆忠烈之名      依托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集诸将语之曰/忠烈大骂
    B.遂诸将所拥而行/神仙之说,所谓蛇画足
    C.谓颜太师兵解/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
    D.城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白帽/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称项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忠烈公“忠烈”的句子是(         )      
    ①吾誓与城为殉
    ②忠烈大呼“德威”
    ③我史阁部也
    ④忠烈大骂而死
    ⑤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⑥无不泪下如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典型,精心叙写了史可法城陷前后的三件事,环环相扣,在生与死的尖锐矛盾中彰显人物英雄本色。
    B.抗清将领孙兆奎与降臣洪承畴的对话,看似与忠烈关系不大,实则以洪的卖国求荣来反衬史的临难不苟慷慨赴死。
    C.在叙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及影响后,作者将其与颜太师、文少保并列,高度赞扬其浩然正气及永垂不朽的精神。
    D.文章结尾叙写史可程夫人不堪受辱、断然自裁之事,意在阐明史可法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后人的激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 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④胁肩:耸起肩膀,故作恭敬,形容逢迎的丑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深山之中                 特:特别    
    B.信道未                         笃:诚挚    
    C.不其为廉                     害:妨碍    
    D.是求也                         显: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隐乎        翼垂天之云    
    B.今夫乾没氏属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C.子何疑焉       犹且从师而问    
    D.请以韩伯休之事终说       而余亦悔随之
    3.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2012年粤教版广东省高考语文专题测试0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江南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宣歙(今皖南地区)、浙东、浙西在唐代中叶同属于“江南道”管辖。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E.在唐人的概念中,“江南”是“江淮”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F.因为唐朝人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所以当时的两浙之地不都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频道今年初曾在网上联合调查“何处是江南?”,在全国引起有关江南的热烈讨论。根据文意,楚霸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与“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扬州是否唐人心目中的江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说“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应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奇妙”二字?请分条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李林荣
      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者,去电视节目里寻求一些学习或借鉴的资源,这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当前随着电视“讲史热”而翻卷出来的许多专以“述史”和“论史”为务的散文作品中,这样的学习、借鉴,其实只是一种在文学和非文学的价值上都缺乏创意的形式模仿和思维抄袭。而就在这种模仿和抄袭中,在不断的争议和持续的关切下绵延、累积了十几年之久的散文写作领域原有的那种立足现实而面向历史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却遭到了彻底的切断和遗弃。
      回顾起来,曾几何时,文学评论圈里环绕余式文化散文,还一度“酷”评迭起,声浪滔滔,响彻南北,连篇累牍,多年不绝。与闻经见者,至今都还犹在耳畔。真不知道,当年为发现余式散文中笔锋最终只敢避实就虚、朝无人无事的文化苍茫中瞄准的模式而慷慨陈词、痛下针砭的那众多雄辩正义之士,面对今天散文界连余式忧患和余式反思都快要不能容留的新时尚,他们是否还能犀利如故地置辞批评?
      可见,风气发生改变之处绝不仅是创作界,今天的评论界刀枪所向,也早已不是为在道理上较真,而是为在舆论场里造势。比如,为了从理论上给当前的“讲史热”张目撑腰,不少论者已经成功地歪曲利用了胡适和克罗齐——这两位因故世实在太久而早已没法给自己做主的中外名人,一个被硬按着说出“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混话,一个被强扭着自打嘴巴、全盘否定自己的本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倾力面向所谓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大众趣味之所好,完全由着初中文化程度所允许的思想兴致和认识极限,来打扮和简化历史,好像就都成了跟中外前贤的圣明主张不谋而合的正当之举,再容不得任何人来批评,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不信这个邪的人,当然还要批评。不过,批评并非是为了和谁对着干,也不是因为针对“讲史”和“写史”的具体某人某文产生了非说不可的恶感,更没妄想要把谁给当草拔掉,只是为了厘清事实和道理,让不愿意跟风跑的作者、读者和观众,也能有一份从思想认识上安顿住自己的充足理由。眼下这阵“讲史热”和“写史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既是一场社会性的“热”,我们多数人都为它们的形成和扩展,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在这过程中,又有些什么因素在吸引着我们并引发了我们对它们的认同?
      对以上所问,概其要害,答案可归结于一点,就是一“讲”一“写”之间,“历史”里泛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且是较之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实际生活感触,又往现实人心深处的幽暗里狠扎了一层的那种表里俱现的生活状态。甭管是历史上的哪个片断、哪个人物或哪个事件,之所以一经“讲史”转述、渲染,或“写史”者的铺排阐发,就可以让我们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不必费丝毫心力,不需仰助旁的任何专门知识,就可以轻易地想见其状貌而把握其灵魂。 “讲”史者和“写”史者都是三下五除二,熟练而刻意地把历史捏巴成了一团可与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和色调一一对应的彩泥。如此摆布和利用“历史”,固然热闹非凡,但由此映衬出的,既不是所谓拨云见日方能得见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当今的社会和人性慎终追远、激浊扬清的向上提升态势,相反,倒是我们的世道和人心在大张旗鼓中自甘委顿乃至向下沉沦的一派精神荒寒。(2007-04-19文艺报,有删节)
    1.依据文意,下面说法能作为散文“写史热”与电视“讲史热”已成“合流之势”证据的两项是(  )
    A.散文“写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呈出现模式化和潮流化趋势。
    B.散文版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积极转型。
    C.许多文学期刊中的文章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
    D.在话语和思维特色上,“写史”者对“讲史”者的过度模仿与抄袭。
    E.评论界歪曲利用胡适和克罗齐等中外名人言论,寻找理论依据。
    F.电视“讲史热”为迎合大众的趣味,随意打扮和简化历史。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不属于“尽了程度不同的推波助澜之力”的是(        )
    A.一些“写史”者与之合流,一些论者为之张目。
    B.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烘托和多方位包装。
    C.谁愣要批评就是谁活该在犯低级、庸俗的红眼病。
    D.普通受众对能了无障碍地心领神会历史,轻易地想见历史状貌而把握历史灵魂的欢迎与自慰。
    3.依据文章,作者认为“不信这个邪的”批评者,应秉持的原则是什么?作者批评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原则:                                                                    
    目的:                                                                            
    4.结合文章,分析一个“‘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的弊端,并说说应如何正确地对待历史和现实。
    答:                                                                                。 
  • 下面的材料对开平碉楼作了介绍。请根据此段文字内容,为碉楼拟一则宣传语,向游客推介。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之历史上开平一带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碉楼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将之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让人叹为观止。开平碉楼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答:                                                                               
  • 前些日子,北京市修订高中语文课本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说金庸的作品被选入了教材,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后来证实《雪山飞狐》只是被编列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
      请就“是否赞成金庸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观点,说明理由,要求例举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加以说明,且语言简明连贯。字数100字以内。
    答:                                                                           
  • 阅读以下这则消息,按要求作文。  
      最近,报上有这样一则消息: 2003年,四川南充考生张非考上北京大学。后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他被北京大学退学。2005年高考,张非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但张非却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2006年,张非又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高考,并考出677分的好成绩,名列南充理科第二名。他有意再次报考名校,但却担心学校会因为之前的“劣迹”而“嫌弃”他。
      张非的母亲祝明灿说:“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会真正快乐吗?”
      张非的中学班主任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说:“张非太纯粹,从不知世俗人际交往的规矩。”“他离常人太远。”
      张非曾经的同学、北大计算机系2003级本科生段某告诉本报记者,张非除了名字与三国人物同音,没给他太深的印象。听到他的名字,多是课堂上老师点名,重复几遍仍无人回答。“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他都并不出名。”
      有的网友说:“张非真牛!”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