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项中,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投/疲于命 复/鞭入里 拜/功过半 史风破浪
    B.皮/生吞活 叶/自怨自 躁/一十寒 刻/厚此
    C.益/官野史 熟/万马齐 制/鼓相应 泥绰有余
    D.强/天寒地 洁/庸中佼 通/开门拨/烟熏火
  •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内贾德跑到拉丁美洲访问,跟委内瑞拉的查韦斯称兄道弟,叫板美国,又到古巴跟卡斯特罗密谈多时,如此纵横捭阖,也算是一道风景。
    B.鲧治水一生,最终徒劳无功,触犯天条;而他的儿子大禹却疏浚百川,名垂青史。面对肆虐的洪水,一堵一疏,一截一导,异曲同工
    C.这几个人面对菩萨一一行礼,口中还振振有词地念叨着:“菩萨饶恕我们吧。”随即拿出钢锯,一个多小时后,十八尊罗汉的头全被锯下。
    D.如今汽车厂商做产品研发,都要考虑将新车设计得八面玲珑:既要外形美观,又要内饰精致;不仅动力强劲,而且驾乘舒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财经日报》近日社论指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有关部门一再表态,西部承接产业不能转移污染,但这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诚然,西部跟东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西部也要吃饭,要发展,但复制东部地区的老路,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往往突破了环保底线。有的部门甚至为增加税收对污染企业放任不管。专家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只是一个阶段,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本地产业升级和创新。
    (1)“双刃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2)依据上文,西部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在于_____________。(20字以内)
◎ 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词教育”已成为某小学的办学特色。走进校园,不仅处处可见学生的诗词作品,就连平时搞活动,也和诗词分不开。为了营造诗词创作的氛围,学校把诗词创作和班级考评挂钩,每周检查反馈。
      对学校的这种做法,有的反对,有的赞成。请以赞成者的身份,仿照反对者的句式写一句话。
      反对者说:实行功利色彩的考评,助长形式主义的风气,岂不是与诗教的初衷相悖吗?
      赞成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饵:招待
    C.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 论:判罪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1)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___,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8)任凭弱水三千,_____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整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