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默写。
    (1)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劝学》)
    (2)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诗经·氓》
    (4)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师说》)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赤壁赋》)
    (7)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_______。(《离骚》)
    (8)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归田园居》)
    (9)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锦瑟》)
    (10)其险也如此,______________。(《蜀道难》)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镌刻 余音绕粱 (zhī) (xiāo)云外
    B.(shòu)猎 贻笑大方 (yùn)怒 良莠不齐
    C.揶(yú) 徇私舞弊 (qì)今 棉薄之力
    D.斧正 闻过饰非 (guō)噪 (yū)短叹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
    A.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B.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C.道德本是维系群体人际关系的准则,它是一种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化、不断微调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的产物,是一种非人为设计的长久习俗。
    D.2012年“3.15”,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被曝光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不再出现。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经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的,这种方式就是民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是固定的,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删改与添加。
    ①虽然在民俗的传衍中也会发生变异
    ②否则,很难成为民俗的内容。
    ③是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与仪式。
    ④民俗不是政令法律。
    ⑤但这种变异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而最终被共同认可。
    ⑥但它是经过一代代认同,接受和传承下来的。
    A.①⑤②④⑥③
    B.①⑤④⑥③②
    C.④③①②⑥⑤
    D.④⑥③①⑤②

◎ 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此处是南岳衡山石柱对联的上联:“七二峰雾失云迷,好留佳客寻衡岳”,与之对应的下联是
    [     ]
    A.千余载星移斗转,不改凭栏认烟霞。
    B.千古恨鹧飞鹃啼,愁锁吴宫怨春深。
    C.九千丈风迥雪舞,喜看飞花落洞庭。
    D.一襟星斗焕经台,不教幽景落人间。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些出生于农村的作家,作品主要以表现农村或边远城镇生活为主,多数写乡下人的故事,就题材而言,可以归入“乡土小说”行列。
    B.“三言”的作品来源有两类,一是宋元时代说书人的底本“话本”,二是明代由文人参与创作的“传奇”,主要反映明代中后期的新兴群体——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C.《儒林外史》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的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它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
    D.《呼兰河传》是萧红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之作,浸透了她的忧伤,也贯彻着她对历史惰性和国民劣根性的忧患意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通“殁”,去世
    C.蜀贼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歌鉴赏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⑴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葛朗台得知欧也妮的金子没有了,暴跳如雷,他还威胁女儿,如果她不屈服,就再也不想见到她,而且得关在房间里吃面包喝冷水。欧也妮生来胆子就小,吓得赶紧溜进自己的房间。(《欧也妮?葛朗台》)
    B.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C.在玛丝洛娃受审后的一个星期,聂赫留朵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被告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被控同另一个伙伴一起扭开一个堆房的锁,偷了几条没有用的粗地毯。但由于失主的强烈要求,法院只好对孩子进行审判。(《复活》)
    D.聂赫留朵夫从彼得堡的剧院出来,步行回姨妈家。路上一个妖冶的妓女朝他嫣然一笑,他顿时想到了玛丽叶特,产生了像在剧场里那样又迷恋又嫌恶的感觉。(《复活》)
    E.马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各方面处境都得到改善,还认识了对她起良好影响的谢基尼娜和西蒙松等人。她又能坦然地面对聂赫留朵夫,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特别是把她调到她目前所处的人们中间来。(《复活》)
◎ 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名著简述题(任选一题)
    (1)欧也妮进房把烛火放在桌上,声音发抖地说:“弟弟,我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你的事;但是要是你肯宽恕的话,上帝也会原谅我的罪过。”欧也妮做了什么对不起她堂弟的事?紧接着发生了什么?请简述。
    (2)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卡秋莎)的情节。
    我选做第(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②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①道,通“导”。②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
    (1)根据文段,请你阐述为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劝说司马牛,是践行孔子待友之道的典范。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两则材料所的待友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般论述类文本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
      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也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即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
      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
      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是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才能当明星,也用不着任何资格审查才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
    1.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电视和和网络,明星的生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
    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
    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能充当明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
    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
    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
    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吕绍刚
      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在1968至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三大难友”,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B.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C.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D.因对世俗文化的真诚批判,所以柏杨在世的时候,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他的逝世又让文坛丧失一位写作天才,所以又让所有的人怅然若失。
    E.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
    2.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为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作过这样的描述:“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在精神领域,不管幸运还是不幸,每个人独自承担拯救自己灵魂的责任,这将是许多代人的命运。热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舞人们自救,而不是充当救世主。”
      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标志,即使没有哲学和哲学家,我们也有不满和自救的需要。
      请以“精神的自救”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写成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