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4月质量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
      ①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拥有了跟随自己一生的属相。这种习俗到底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记者就此请教了几位民俗学家。
      ②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认为,古人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生肖,是基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排序也颇有说道。十二种动物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六畜”、野生动物和代表吉庆的虚构动物——龙。其中,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头一对反映的是麦黍文化,老鼠繁殖能力强,符合古人人丁兴旺的最大愿望,故居首;牛劳作得丰收,居次位。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折射渔猎文化。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龙蛇代表稻作文化,龙居五,暗合“九五至尊”,蛇形长圆,合六六大顺之意。后六位跟人关系也很密切,其中,猴与人形似,居九之尊,猪有“肥猪拱门”福气到家之意,用以收尾,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
      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任王作楫则另有倾向:“鼠咬天开,子时老鼠最活跃;牛善犁地,丑时牛正忙于反刍;寅时老虎出山觅食,卯时玉兔月宫捣药,辰时蟠龙行云布雨,巳时灵蛇捕猎归洞,午时马飞驰,未时羊上膘,申时猴啼跃,酉时鸡上架,戌时狗守夜,亥时猪酣睡。”他特别强调,谈论十二生肖的起源,不能忽略其与昼夜十二时辰的配属关系。
      ④“十二生肖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代代古人文化积淀、不断认识自身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从《诗经》、《左传》里的雏形到东汉《论衡》基本形成,它被植入了深厚的天文学背景,也和物候变化、时序更替结下了不解之缘。”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吴裕成介绍。
      ⑤在学者们看来,无论十二生肖的来源有多少种不同的传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选择这十二种充满灵性的“动物精灵”来充当人的属相,蕴含着先民们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知与感悟,饱含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吉祥福喜的寄托之情,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与动物亲善相待、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⑥十二生肖的体系一经形成,不但客观上起到了趣味纪年、用生肖符号强化记忆的作用,指导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而且很快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表现,反馈和充实了中华文化本身。用吴裕成的话说,生肖本身是“中华‘文脉’上开出的花,却也五颜六色地装点了民族文化的绿草地”。
      ⑦比如传说故事和诗词歌赋。几乎每种生肖都被人们编进传说、纳入笔端,结合其不同特质,惟妙惟肖,寓意无穷。老鼠成亲、玉兔捣药、伯乐相马……通过这些故事和描述,人们把属相和一定的人生仪礼对应起来,解释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例如,西汉初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称赞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还送它一个“雅禽”的美称。还有很多属相被写进了传世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里的灵猴、憨猪、骏马,就成为中国读者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之一。很多文人还专门写下生肖诗,不但突出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还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令人称妙。
      ⑧当然,不可否认,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习俗里,也有不少蒙昧迷信的成分;今天,在品评生肖时,应该把握其主流。这一点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要珍视生肖文化中蕴含的幽默睿智、正直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企盼吉祥的美好情感,让这种“吉祥文化”和“祥和传统”发散出永久的魅力。
      ⑨“属相作为每个人相伴一生的动物形象,既是一个人的出生符号,也是美好的吉祥物,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祝愿和祈求。这种心态能够产生正向、积极的力量,对人的生活有所助益。”赵书认为。
      ⑩今天,十二生肖还以其鲜明形象、富有趣味的特征而走出国门,日渐受到各国人民喜爱。例如,很多国家开始发行生肖邮票。小小方寸间,中华情意浓。(选自2012年2月1日《光明日报》)
    1.第②段中,赵书说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吉庆的循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举了大量的例子,这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根据文意,“大智慧”是指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文意,写出第①段中记者采访民俗学家所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书认为十二生肖源于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B.王作楫认为十二生肖只和昼夜十二时辰不同动物的活动有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没有关系。
    C.根据吴裕成的介绍我们可以推断,《诗经》里已经有了关于生肖的记载。
    D.珍视生肖文化中蕴含的幽默睿智、正直善良的情怀以及人民大众企盼吉祥的美好情感,就是把握了生肖文化的主流。
    6.原文附了一幅今人画的《十二生肖图》(如下)。请选择其中的任意一张生肖图,为其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望庄
      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我不是村里的人。我只是一个局外人。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好大的风。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1.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
    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5.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4月质量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3)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6)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7)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4月质量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①余少时见《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一夕,得诗一帙。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呼石篑:“何人作者?今耶?古耶?”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遂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友人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独身未贵耳。然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注]①石篑,原名陶望龄,明朝著名学者,号石篑。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后越( )
    (2)皆首文长先生( )
    (3)文长大试不利( ) 
    (4)下狱死( )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人,或作书/副词,有时
    B.友人力解,得出/副词,才
    C.卒疑杀其继室/介词,凭借
    D.不得志有司/介词,表示原因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第③段加粗部分断句。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②段概括徐渭的诗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袁宏道主张写文章“不拘俗套”。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请以第①段为例,说说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五代史》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②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罗仲素曰: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③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顾炎武《日知录》节选)
      [注]①《五代史》,欧阳修编著。②羌,与后文的“先零”、“土蕃”都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1.孟子,名________,字子舆。
    2.作者为什么说“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①段可以看出,管仲、欧阳修和本文作者顾炎武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对各自的侧重点做简要概括。
    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作者用“松柏”、“鸡鸣”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请从文中摘录两句能证明这个观点的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提示,完成作文。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悟而不改,悔无日矣;悟而思变,善莫大焉。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不要写成诗歌。(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