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三单元测评(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日”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共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 “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 “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名士与名流孤岛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责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选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用灭舛”的姜予牙、“死谏”的魏徽、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清虚由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芙典范,
      做到才情与品性的完美合的名士,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痰,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些名流虽人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观中往往丧失知识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竞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赶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吊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作者在前文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而在这里却说“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要说什么话?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3.节选部分的第二段在句式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 人教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三单元测评(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下来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田最好的作察。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税,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的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上,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篓/井离乡  迷/不边际  壳/拦路设   
    B.肥/心宽体  鲜/屡不鲜  蛮/飞来祸   
    C.饿/人于事  针/脍人口  然/海桑田  
    D.茶/雕栏玉  防/醐灌顶  异/紫嫣红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们是幸运的,风华正茂之时恰逢改革盛世,丰衣足食,不差累黍,怎能虚掷光阴呢。
    B.去年年底,全国楼市风声鹤唳,但一路狂飙的房价仍没有喘息的意愿,涨幅仍创21个月新高。   
    C.2011年春晚结束后,经过全国观众一番评头品足,投票推荐,评委会确定了获奖名单。
    D.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羊城万人空巷,人们都守在自家电视机前,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 人教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三单元测评(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140字的限制、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B.苏州河淤泥疏浚工程正式全线启动,显示了上海市政府部门彻底治理苏州河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打造东方“莱茵河”的决心。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的重点。   
    D.国产大片《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善于从本土文化中吸纳养分,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文化厚度不断增加。
  • 下列是“某校餐厅学生文明就餐个人信息统计表”,读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A
    B
    C
    自觉回收餐具
    每次都会 20.4%
    基本上都会 42.29%
    不会 37.31%
    取用餐具情况
    人手一份 67.16%
    偶尔多拿几份 24.51%
    抓一大把 8.33%
    饭菜剩余情况
    每次 19.5%
    从来没有 6%
    不一定 74.5%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恰当得体,100字以内。
      在某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两位羌族歌手歌唱得美,歌唱得分很高,在知识问答环节中却得了零分。观众席中开始有人窃笑。这时,主持人指着羌族歌手胸前漂亮的银饰问评委:“就像这对来自大山深处的歌手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样,我们对他们的文化也未必知道。我现场替他们给评委出一道题,请问:佩戴在兄弟俩脖子上的这个银质的小壶是干什么用的?”评委们踊跃回答,有说定情用的,有说装烟丝的。事实上这是一只装盐巴用的小盒子。主持人向余秋雨发难:“我们现场评委能得多少分啊?”余秋雨笑答:“当然是零分了。”主持人接过话说:“                       ”说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几位动物学家在一起探讨动物飞翔的原理,数小时后得出一致结论:凡是会飞的动物,它们的形体构造都是身躯轻巧双翼修长的。刚宣布完这一结果,就有一群大黄蜂飞过。动物学家们见此情景,面面相觑。于是,他们就抓了一只大黄蜂,去请教一位物理学家。物理学家看着大黄蜂肥胖笨拙的身体和短小的翅膀,研究了半天,困惑地摇着头,说:“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它应该是飞不起来的。”这些专家研究了一整天,还没有得出答案。吃饭的时候,又提到这个问题。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工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大黄蜂必须飞起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