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粤教版广东省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试题(7)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每对加粗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源/愿  
    B.立/
    C.意/
    D.永/
    /影  
    /垂  
    育/胸  
    /细  
    /抢    
    /碑    
    防/水    
    /名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B.近年来,学术造假盛行,影响极其恶劣。教育界委员呼吁,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
    C.下半年,日元不断贬值,其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使已经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
    D.市中心商厦一楼的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B.目前,武汉至广州铁路运输的状况相当紧张,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尤其是大量的客运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
    C.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它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D.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
  • 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_____________
    ①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②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③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
    ④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⑤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②①③⑤④
    B.②①③④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①③⑤
◎ 2012届粤教版广东省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试题(7)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司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苔若也。”窋既洗沐[休假]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趋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生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二年,拜为左丞相/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侍,自从其所谏参/间:通“闲”,空暇
    C.一遵萧何约束/约束:限制,不超出范围
    D.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事事:干事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饮之,醉后去/试私从容问父曰
    B.至者,参辄饮醇酒/参中涓从
    C.欲有所言,复饮/曹参代,守而无失
    D.请参游园中/反取酒张坐饮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参“守而勿失萧何之法”的一项是( )
    ①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人屯兵关中
    ②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③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④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
    ⑤参怒,而笞窋二百
    ⑥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就让他的儿子曹窋去劝说,希望曹参能多关心国事。
    B.曹窋按照汉惠帝的嘱托去劝他父亲,结果曹参不但不听,还痛打了儿子一顿,认为他不懂治国的道理。
    C.曹参担任汉相国,虽然整天喝酒,平庸无为,但因继承萧何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也得到百姓称赞。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人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毛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官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请结合上阙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北风卷地白草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4)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F.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3.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粤教版广东省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试题(7)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那些柔软或坚硬的时光
    徐怀谦

      “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语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于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的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酒吧,在一壶茶或一杯酒中品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得就早,心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的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最近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岁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
      所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以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选自《美文》2008年第15期)
    1.巴特里弗根据什么断定捷克人“不会欣赏早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理解文中所说的“柔软时光”和“坚硬时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倒数第三段叙述了一件媒体报道的12岁女孩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的事,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处理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朱珊
      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51.8%。此外,《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291人,约占49.7%,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232人,约占39.6%,47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2.7%。也就是说,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
      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l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这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27.1%,理工农医类占56.0%,艺术体育类占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20.3%,理工农医类占69.8%,艺术体育类占9.9%。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1.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2.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
      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219人,占75.3%,硕士学历67人,占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159人,占68.5%,硕士学历66人,占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
      3.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
      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
      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摘自《今传媒》2008.05本文有删节)
    1.本调查在“分析”部分,列举了博客作者和读者的学历数据,这样列举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人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少于20字。)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青春偶像30年》的插图,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青春偶像内涵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写一句评论。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陈景润
    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张海迪
    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杨利伟
    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必须有社会责任感。——马云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
    要抢走火炬,除非跨过我的尸体。——金晶
    把自己交给球队,把球队扛在肩上。——姚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和水手聊天,孩子说:“大海那么恐怖,你还到海上去?”水手回答:“大海也有很美丽的时候。”孩子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有一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