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语文高考金牌预测试题(1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越(zhuó)        折(cuō)      游目怀(chěnɡ)     角之势(jǐ)
    B.楚(qiào)        (wéi)    流水淙(cónɡ)      人不倦(huì)
    C.称(nì)          (ɡuǐ)    不容置(huì)       循规蹈(jǔ)
    D.美(pì)        玉(pǔ)     大醉(dǐng)      于成见(yòu)
  •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眼下,“破格提拔”的故事频烦上演,令人眼花缭乱。不管是“80后局长”,还是“85后副院长”,老百姓都希望被“破格”的干部是好干部,并不想有暗箱操作的事发生。
    B.当成年人忙于砍伐森林、猎杀珍禽、锯掉象牙、分割鲸肉……当成年人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对罪恶熟视无睹、对丑行隔岸观火的时候,难道不应想想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吗?
    C.严嵩成为“当朝宰相”后,更是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敲诈勒索。他当政二十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记其数,所以张居正说,严嵩当国,其实是“商贾在位”。
    D.每每抚摸《诗经》中的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我内心总有一股颤栗的冰凉。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决和追悼。难道不应为此哭泣吗?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卫生筷其实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单浸泡漂白后即投放市场的产品,近日长沙市警方和工商、卫生等部门上下其手,一举摧毁了多个制脏窝点。
    B.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本国利益,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并没有采取类似的以邻为壑的做法,而是多次组团出国采购。
    C.今年,随着国庆旅游黄金周的临近,我国著名旅游城市杭州市将迎来旅游的高峰,有关人士说,杭州市各旅游景点严阵以待,已经充分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D.只要各级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然就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整个社会的风气必然会好转。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李娜中网首轮出局,继续着她在法网辉煌之后的长时间离谱低迷,这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团队以及外界给她的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B.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多措并举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    
    D.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到社会更深层次的矛盾,所以社会的运行机制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 2012年高三语文高考金牌预测试题(11)的第二部分试题
  • 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___________,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
    ①从现象中看出本质
    ②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③有思想的人能够 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
    ④人不但有思想
    ⑤用文字来记录思想
  • 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的漫画,内涵深刻、丰富。请拟写一个能揭示其内涵的标题,不超过6个字,不得以“无题”或“写字”为标题;然后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 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 ,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 更多的成功机会。
    B.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高三语文高考金牌预测试题(1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 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丈夫)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标题为“蹦蹦跳跳的游戏”,请你谈谈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些多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以小店老板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 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①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②侯: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③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赵氏——归:女子出嫁
    B.诸收书家——冠:位居第一
    C.衣去重采——重采:深色的衣服
    D.始负担舍舟——负担:担起行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竭其俸入事铅椠——中否角胜负            
    B.丞相亲旧在馆阁——后见古今名人书画
    C.鲁壁、汲冢所未见书——乃先去书重大 印本者        
    D.是欲求适意反取憀栗——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C.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注释①公事:这里指服劳役。
    1、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楚辞》)
    (2)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
    (3)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4)____________,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元代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所经过的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他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已故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部门频出“窝案”,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一批人,有的甚至整个班子的成员无一幸免。“慎众”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损坏严重。有人说服用碘片可以防辐射,也有人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于是中国出现大范围的抢盐潮,很多地方食盐脱销,有不少人因为抢盐而受伤。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或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