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单元综合检测(一)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烧(bèi)
    B.除(fú)
    C.股(hé)
    D.恨(jí) 
    妆(jìnɡ)
    咕(dáo)
    瞎掺(huo)
    (dī)   
    车(yùn)
    案(dánɡ)
    次(dànɡ)
    (xuǎn)  
    来问讯(jí)
    春风荡(dài)
    拿了鸡毛令箭(dànɡ)
    抛头面(lù)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沙碛  三脚架  心心相印   俗不可奈
    B.善后  人来疯  礼仪廉耻   挑肥拣瘦
    C.荣膺  拗口令  如雷贯耳   水清无鱼
    D.匡骗  挡剑牌  稔为其人   大谬不然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觉悟者,他会___________困难,而困难在他的面前也会令人奇怪地轰然倒地——这个过程简直犹如天神相助。
    ②三年前,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横扫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洗牌,___________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成为许多国家的头等大事。
    ③近年来,《红楼梦》屡屡被翻拍,“红学”也登上“百家讲坛”等热门电视节目。红学研究中喜欢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的“___________”,也不甘寂寞。
    ④“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_____。
    A.藐视 阻击 索隐派 雪上加霜
    B.正视 狙击 索引派 釜底抽薪
    C.藐视 阻击 索引派 釜底抽薪
    D.正视 狙击 索隐派 雪上加霜
  •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四分之三内地富人的资产净值不降反升,三分之一的内地富人更表示荷包涨了25%,这令新加坡、日本和马来西亚等亚太区富人望尘莫及
    B.近年入汛以来,武警龙邦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严阵以待,苦练精兵,未雨绸缪,随时做好防汛救灾的战斗准备,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C.去年,很多地方政府“卖土地”的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六七成,这种依靠“土地财政”维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简直是竭泽而渔
    D.江苏慈善家陈光标近几年持续向社会或个人捐钱捐物,不仅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公益,而且还引领社会力量做慈善,确实无可厚非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活动,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C.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欢乐。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记录。
◎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单元综合检测(一)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 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州刺史。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睿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唯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仲德重创走/被:遭受
    B.火行百许里以免/乘:趁着
    C.元德为玄,仲德窜走/诛:斥责
    D.以在河北所也/遇:遇到
    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仲德17岁时与王睿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欧阳修的《采桑子》两首词,回答问题。
    其 二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 四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在这两首词的下片中西湖有怎样的共同特点?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二”词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 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 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够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阅读也就只能成了一种奢望。好的读书环境应该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你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作,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脱离了北京那种躁动的生活环境,哈尔滨的相对宁静让我觉得格外舒适。在北京的三年中,读了很多“热点”和“潮流”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劳伦斯、米兰·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着去阅读的,其实读后觉得他们并不像人们推崇的那么伟大。
      我刚来哈尔滨时,住在省图书馆附近。那时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满洲国》的动机。我在省图办了一个借阅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几次,查阅关于“满洲国”的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有的时候懒得回家做饭,从省图出来就进了附近的小餐馆,吃上一盘水饺,或者是一个玉米面菜团子。街市是热闹的,可人一旦进入读书状态,所有的热闹似乎都与己无关了。由于沉浸在对“满洲国”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觉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长袍马褂,某个门脸俗艳的铺子是那个时代的妓院,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留意“满洲国”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也阅读其他的书籍。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着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这时我已经不喜欢读那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的书籍了,我重拾经典著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红与黑》、《悲惨世界》、《鱼王》等作品,同时也读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话作品,觉得它们真是好,它们的魅力有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读书之余,有的时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边,我喜欢黄昏时去,倚着江畔的栏杆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时,水面的波光就会变成金黄色 ,好像江上游着一群一群的金鱼。
      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它一年之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读书的好时节。夜晚,你坐在灯下,听着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感受着室内有如春天般的温暖,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都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手中握着一卷书,会更加的思绪翩翩。这种时候你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地读,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所以我每年创作力最旺盛的季节,就是冬季。大自然进入了休眠状态,再没有绿树红花了,但我的思维却空前活跃起来,不仅创作激情飞扬,而且爱大量地读书。我的枕畔,常同时摆着好几本书。比如读累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会马上拿起辛弃疾的诗词;被《日瓦戈医生》的沉重而压抑得要出现失眠的感觉时,赶紧读两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国那些好的 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乏优雅、闲适的气息。好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片飘舞的雪花,让人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哈尔滨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风;夏季,雷声常在城市的上空响起;秋季,林阴道上会堆积着金黄色的落叶,而冬季,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苍茫。读书写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着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随便踅进哪家咖啡馆呷上一杯咖啡,你会有一种格外温存的感觉。当然,你还可以到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着教堂的建筑,你会联想到那些总是给人带来一股博大、忧伤之气的俄罗斯文学。不过,在哈尔滨,这样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年代初疯狂的“动迁”建设中折损不少,好在现在政府意识到了历史遗迹对一座城市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幸免于难”。
      我们在窗里读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不容易走进“自我”,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阳春白雪”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生活,使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对一个作家来讲,窗里与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窗里世界”和“窗外世界”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窗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分别写到“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和“窗外飘飞的雪花”,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窗里世界”与“窗外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艺术创作作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以“学生学习”为例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签赏》单元综合检测(一)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
                                               ——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
      仲夏京城,雷雨大作。
      北京军区总医院9层8号病房,躺着一位憔悴的老人。
      73岁的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气管,切开了。腹部,插着5根导管。那双曾经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双手,此时无力地搭在胸前……
      惊雷滚滚,泪飞顿作倾盆雨,人们的心碎了——
      老红军罗文书来到病床边,搬来一把椅子,老泪纵横地守候着他。
      家住郊区的一名医院临时工,整天盯着田里的南瓜:“第一个结出的南瓜最甜,一定要让华主任尝尝……”
      病房门前,从天南海北赶来探望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送来鲜花,成片地盛开,成片地凋谢。
      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感动人们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他高尚的医德、人格的力量
      从医56年,患者再贫穷,手术风险再大,他总是挺身相救—— “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一个两岁的农村小孩,肚里长了个大脓肿,奄奄一息。父母抱着孩子在京城跑了几家医院,都说太晚了,没有治疗价值。绝望的夫妻俩抱着孩子,找到了华益慰:“华主任,救救孩子吧!”
      “风险太大!”同事们忧心忡忡。华益慰却说:“病人走投无路才来找我们,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果然,还没等到手术,孩子的脓肿就破了,流了一肚子脓。华益慰立即把孩子抱上手术台,引流、清洗、抢救……
      腹膜炎、心衰……术后,险情接踵而来。那些天,华益慰没日没夜地守着孩子, 硬是从鬼门关把孩子夺了回来。
      视救死扶伤为天职,视见死不救为耻辱。华益慰总是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将一切责任慨然承担。
      从医56年,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
    “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退休工人冉桂芳的丈夫张秋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包”的故事:
      “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肠癌,华主任给她做的手术。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就包了1000元钱送给他。华主任不要,我撂下红包就跑了。华主任好几次找我退那个红包,我还是老办法,拔腿就跑。
      “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寻思,这回华主任可找不到我了。万万想不到,今年6月18日,华主任的老伴张燕容找到我家,把一个存折交给我。打开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钱。户主,是我的名字。
      “张燕容说,当时你把钱撂下就走了。总也退不掉,老华就把这个钱以你的名义存起来。现在老华不行了,这个存折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嘱咐我一定要找到你,亲手把存折交给你。
      “当时,我就大哭起来,哭得惊天动地。我从来没有这么哭过,我自己的爹妈去世了也没哭得这么伤心……”
      一个红包,华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际依然念念不忘!
      从医56年,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华益慰的微笑,同事们称之为“华氏微笑”——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
      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华益慰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经典的“华氏微笑”,常常伴着华益慰一生重复无数遍的嘱咐:“明天我们就要给您手术了,放心,别紧张。手术后伤口有点疼,别怕疼,有痰咳出来,多翻身……”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他常说:“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 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
      很多人注意到,华益慰给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小手指有点翘,好像“兰花指”。一次,一位患者逗趣地说:“华主任, 你这个指头翘得挺漂亮。”华益慰一句话,让这位患者感叹不已:“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
      结束采访,记者找到了华益慰做最后一例手术的记录单。记者发现,与他一生不计其数的签名相比,这份手术记录单上的“华益慰”三个字异常工整。
      最后一笔,延长、收敛,画了一个近似圆圈的弧线……
      看似无意却有情。一名人民军医,用毕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56年的行医生涯,画了一个光彩的句号!(选自《解放军报》,有删节)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新闻人物的道德光芒?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善于根据采写对象的特点巧妙地安排结构,有助于增强通讯的感染力。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研究调查机构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点结论(不能出现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概括创新需具备的条件。(不超过15个字)
      创新不光是要胆子大,科学的发展还必须要有坚实的 根基。宇称守恒定律也是有它的根基的,是前人用实验证明了的。创新两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即好的和新的东西。凡是新的东西都把旧的包在里面,用所有过去的知识都能解释得通,所以,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联合八家教育期刊,举办首届“语通杯”读书格言征集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构建“阅读型”“学习型”社会的建议。
      请你以“书”开头自拟一条格言应征,要求不得少于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