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饿(piǎo) 
    B.绳(zhòng)
    C.序(yáng) 
    D.养(gōng) 
    巡(qūn)   
    (dòu)   
    隶(méng)  
    (zhuàn) 
    弃甲兵(yè) 
    绳枢(yǒu)
    长絜大(duó)
    笑大方(yí) 
    养生死(sāng) 
    而不舍(qì)   
    中规(q?)    
    以为轮(yóu)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须臾
    B.苌弘
    C.咨嗟
    D.崔嵬
    潦倒  
    谪居  
    惘然  
    惫懒  
    藩篱
    洿池
    黔首
    叩关
    望帝啼娟
    鸡豚狗彘
    三年伉旱
    司马青杉
    销锋镝
    汗涔涔
    刽子手
    昧心财
  • 下列加粗词语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使人听此朱颜 
    ②假舟楫者,非能也 
    ③外连衡而诸侯 
    ④天下集响应
    ⑤且夫天下非弱也  
    ⑥追  
    ⑦吾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⑨吾从而
    卷天下,举宇内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⑩\⑧⑨   
    B.①③\②⑦\④⑩\⑤\⑥\⑧⑨
    C.①⑧\②⑦\③⑤\④⑩\⑥\⑨  
    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
  •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尝血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①⑦\②③\④⑧\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C.①⑦\②⑧\③⑤\④⑥ 
    D. 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 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B.警察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让他供出进货渠道,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伪劣食品的黑窝点捣毁了。
    C.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基因,2011年“小悦悦事件”终于让中国刮起了一场“道德风暴”,“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呼喊不绝如缕
    D.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 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彼得堡接近北极圈,由于每天晚上十二点钟太阳还在天上,使我们每天在那里游览时间都能增加好几个小时。
    B.就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而言,菲方大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搅动南海局势,提升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恐怕是美菲双方的契合点。
    C.“毒胶囊”再次引发公众恐慌,致使某些人不恰当地服用药物;对此有关部门应及 时公开处理结果.尽快消除公众服用胶囊的顾虑和影响。
    D.凤凰网读书频道是一个特殊的读书平台。它不仅传播知识,还应在人文精神上有影响力,引领读者找寻思想养料,分享不同的文化。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他们的社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①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②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社会为前提。
    ③离开了社会,人们不仅无法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而且也无法取得赖于生存的生活资料。
    ④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⑤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②④   
    C.②④③⑤①   
    D.②⑤①④③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和《牡丹亭》。后人习惯将他与郑光祖、王实甫、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B.韩愈倡导发起的“古文运动”,得到了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响应。后人将他们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C.《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除《雷雨》外,曹禺还创作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剧作。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四大悲剧和《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一系列喜剧。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照《时代周刊》所说,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令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该刊在两个假定条件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
      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只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他必须追求为观念而追求观念。如霍夫斯泰德所说,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勒希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 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末,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一个“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至少在心灵方面没有活。
      如果依照上列时代周刊所举的两个条件来界定知识分子,那末不仅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即令在西方世界也是寥寥可数。
      在现代西方,罗素是十足合于这两个条件的。在中国,就我所知,明朝李卓吾勉强可作代表。自清末严又陵以降的读书人堪称知识分子的似乎不易造一清册。而且,即令有少数读书人在他们的少壮时代合于这两个条件,到了晚年又回头走童年的路,因此不算知识分子。
      这样看来,作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不算希奇。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足以夺去他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世间对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这是人间难免的事。
      海耶克说,知识分子既不是一个有原创力的思想家,又不是思想之某一特别部门的专家。典型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必须有专门的知识,也不一定必须特别有聪明才智来传播观念。一个人之所以够资格叫做知识分子,是因他博学多闻,能说能写,而且他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
      海耶克的说法没有时代周刊的时代论文那么严格。我对这两种说法都采用。依照海耶克的说法,中国文化里的知识分子倒是不少。《时代周刊》所界定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精粹。海耶克所说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主干。前者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创建的前锋;后者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摘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1.下列属于《时代周刊》所定义的“知识分子”的一项是(  )
    A.一个科学家,如果能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公认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那么他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
    B.一个读书人即便读书不多,不是博士或教授,但他具有独立精神、原创能力,并始终不放弃对社会现象和价值的质疑与批评,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C.是他所在的社会的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必要时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引起的结果,经得起任何名利诱惑和考验。
    D.具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真正做到“只问是非,不管一切”,并且能够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负责的读书人。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代周刊》所界定的知识分子的标准过于严格,古今中外,符合这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B. 一个为思想而活的读书人,虽遭周围人讨厌,但他心灵中具有追求真理的品质和能力,又始终批判现实社会,质疑当下价值,可算是苏格拉底一类的知识分子。
    C. 知识分子既是创建一个社会文化的前锋,也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在这两者之间,前者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后者。
    D.在海耶克看来,一个读书人只要博学多闻,能说能写,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社会不仅要有像苏格拉底、罗素、李贽和严又陵那样的知识分子精英,更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文化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读书人。
    B.一个知识分子,只需见闻广博,知识丰富,善于接受和传播新观念,不必把具有独立人格、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社会价值的质疑与批判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C.按照《时代周刊》所定标准,凡属说话务求迎合流俗、立言存心哗众取宠、因耐不住寂寞而不能抱真理到底的读书人,都不能算作知识分子。
    D.按照海耶克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参与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要远远超过被《时代周刊》所定义的知识分子的数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  显:显达 
    B欲天下,无细大  绳:约束
    C.太后不能言  疾:痛恨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  夺: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疾告归其政/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B.吾惭不及古人,俱后世讥我也/蟹六跪二螯    
    C.在衮冕也/可怪也欤    
    D.数以告,得还第/今其智反不能及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照旧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肃”。
    5.翻译下面句子。
    ①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
                                                                                             
    ②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
                                                                                              
◎ 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①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师说》
    ⑥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
    ⑦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 ,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连贯,句式与示例相同。
    书,我的最爱
    你是我床头边的那杯苦咖啡
    清晨饮一杯
    精神一整天
    仿写: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装满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本身,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