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北京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 故乡人(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辨用法。    
    迫不及待    迫在眉睫    
    ①由于台风袭击,船舶危险,船员在                    的情形下,只得弃船逃生。    
    ②被洪水困在屋顶上的灾民,危险已                  ,如不及时营救,便有生命危险。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拙于言辞 湍急 水(hùn) 奋(xīng)
    B.贤惠善良 鳜鱼 或(jiàn)  量(jiào)
    C.指手划脚  鲶鱼   制(páo) (sāi)
    D.穿流不息 颠簸 (kàn) (tiě)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2011年2月2日正是大年三十,古城开封的年味儿十足,大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川流不息,众多办年货的群众来到某商场购物。   
    B.环保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善待大自然是每一个地球人的义务和责任。   
    C.大年初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把过年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把人们的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也把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每一个人。    
    D.当你坐在办公室时,你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没有咖啡了吗?那么来见识一下十个最危险的工作,看完这些心惊肉跳的图片,你就会意识到你是多么幸运。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汪曾祺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B.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散文家、戏剧家,海派作家的代衷人物。   
    C.汪曾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D.汪曾祺性情淡泊,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2012年北京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 故乡人(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他怎么会当了瓦匠头儿呢?
      按说,瓦匠里当头儿的,得要年高望重,手艺好,有两手绝活,能压众,有口才,会讲话,能应付场面,还得有个好人缘儿。前面几条,金大力都不沾。金大力是个很不够格的瓦匠,他的手艺比一个刚刚学徒的小工强不了多少,什么活也拿不起来。一般老师傅会做的活,不用说相地定基,估工算料,砌墙时挂线,布瓦时堆瓦脊两边翘起的山尖,用一把瓦刀舀起半桶青灰在瓦脊正中塑出花开四面的浮雕……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个瓦匠头,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这人很拙于言词,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老是闷声不响,他不会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应酬门面话讨主人家喜欢;也不会说几句夸赞奉承,道劳致谢的漂亮话叫同行高兴;更不会长篇大套地训教小工以显示一个头儿的身份。他说的只是几句实实崔在的大实话。说话很慢,声音很低,跟他那副大骨架很不相符。只有一条,他倒是具备的:他有一个好人缘儿。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人缘儿会那么好。
      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一般的零活,比如检个漏,修补一下被雨水冲坍的山墙,这些,直接雇两个瓦匠来就行了,不必通过金大力。若是新建房屋,或翻盖旧房,就会把金大力叫来。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主人家点了头,他就去约人、备料。到窑上订砖、订瓦,到石灰行去订石灰、麻刀、纸脚。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
      这里兴建动工有许多风俗。先得“破土”。由金大力用铁锹挖起一小块土,铲得四方四正,用红纸包好,供在神像前面。——这一方土要到完工时才撤去。然后,主人家要请一桌酒。这桌酒有两点特别处,一是席面所用器皿都十分粗糙,红漆筷子,蓝花粗瓷大碗;二是,菜除了猪肉、豆腐外,必有一道泥鳅。这好像有一点是和泥瓦匠开玩笑,但瓦匠都不见怪,因为这是规矩。这桌酒,主人是不陪的,只是出来道一声“诸位多辛苦”,然后就委托金大力:“金师傅,你陪陪吧!”金大力就代替了主人,举起酒杯,喝下一口淡酒。这时木匠已经把房架立好,到了择定吉日的五更头,上了梁,——梁柱上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登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两边各立了一面筛子,筛予里斜贴了大红斗方,斗方的四角写着“吉星高照”,金大力点起一挂鞭,泥瓦工程就开始了。
      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碍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石灰里兑了锅烟;和黄泥。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钧,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金大力看看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定。在壶里撮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来!”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不高,这些都还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里有抽烟的)。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好来,我们会照看。明儿见,金师傅!”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这我就知足。”
      金家茶炉子生意很好。一早、晌午、傍黑,来打开水的人很多,提着木橙子的,提着洋铁壶、暖壶、茶壶的,川流不息。这一带店铺人家一般不烧开水,要用开水,多到茶炉子上去买,这比自己家烧方便。茶水炉子,是一个砖砌的长方形的台予,四角安四个很深很大的铁罐,当中有一个火口。这玩意,有的地方叫做“老虎灶”。烧的是稻糠。稻糠着得快,火力也猛。但这东西不经烧,要不断地往里续。烧火的是金大力的老婆。这是个狠结实也很利索的女人。只见她用一个小铁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往火口里倒糠。火光轰轰地一阵一阵往上冒,照得她满脸通红。半箩稻糠烧完,四个铁罐里的水就哗哗地开了,她就等着人来买,一舀子一舀子往各种容器里倒。到罐里水快见底时,再烧。一天也不见她闲着。(稻糠的灰堆在墙角,是很好的肥料,卖给乡下人垩田,一个月能卖不少钱。)
      茶炉子用水很多。金家茶炉的一半地方是三口大水缸。因为缸很深,一半埋在地里。一口缸容水八担,金家一天至少要用二十四担水。这二十四担水都是金大力挑的。有活时,他早晚挑;没活时(瓦匠不能每天有活)白天挑。因为经常挑水,总要撒泼出一些,金家茶炉一边的地总是湿漉漉的,铺地的砖发深黑色(另一边的砖地是浅黑色)。你要是路过金家茶炉子,常常可以看见金大力坐在一根搭在两只水桶的扁担上休息,好像随时就会站起身来去挑一担水。
    1.结合本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金大力这个人物形象。
                                                                                               
    2.《金大力》中,特别介绍了有关金家茶炉的生活场景,这对表现金大力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3.从文段中,你能了解到汪曾祺的故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中送炭 笑容可鞠 害(qiāng) 时弊(biān)
    B.呕心沥血 淋漓尽致 维(qiān)  取教训(jí)
    C.天涯海角  丢三落四 防(dī) 很高(héng)
    D.朋比为肩  秘而不宣 像(fò) 家本领(kān)
                                                                
  • 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涨声一片”的大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费也乘机上涨,引得小区业主们评头论足,议论纷纷。   
    B.2011年1月9日,又一轮低温雨雪天气侵扰四川,泸州、宜宾两市南部竞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C.黄荆老林景色幽美,有瀑布、悬泉、山溪、峡谷、怪石、绝壁、奇峰、原始林等,真是秀色可餐啊!
    D.“这次莅临贵校,原本是检查工作,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谢谢你们!”教育局长动情地在台上说。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春节前,长沙的“老字号”出现“井喷”现象,火宫殿的臭豆腐卖火了,德园的包子卖窍了,杨裕兴的面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B.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C.无旦、春节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全市重点商贸企业预计元旦、春节期间销售额达3.4亿元,与同期销售额相比同比增长20%以上。   
    D.中央气象局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这场暴风雪是近80年来最强的一次,但在所有特大暴风雪损失中却是最小的,目前尚无伤亡的人员报告。

◎ 2012年北京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 故乡人(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今天天气晴朗,我凭窗远眺,但见远处正__    __ 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
    ①啊,这儿真是气象万千!  
    ②啊,那儿的美景真是千变万化!  
    ③岗峦起伏,白云出没,  
    ④变成了一片云海,  
    ⑤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  
    ⑥变成了许多楼台,
    ⑦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  
    ⑧古木参天,绿荫蔽日,   
    A.⑧⑦⑥⑤④①    
    B.③⑦⑥⑤④②   
    C.⑧⑤④⑦⑥②    
    D.③⑤④⑦⑥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竞毒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唯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恳,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祖父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素找到了那位名人,那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谈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住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著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莱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问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予,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赍午餐,但你自己一生酌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B.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着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这篇小说以“免费的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的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找”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 “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什么生活道理?(200字左右)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     
      ××市格言短信征集交流平台举行第二期主题为“森林××绿色家园”格言短信征集交流活动,向社会征集关于生态文明理念、森林生态功能、植树造林行动、爱绿护绿意识、绿化美化家园的原创短信。请为该活动拟一条“绿色”短信,要求运用对偶手法。(不超过30个字)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改写相关语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①我们就生活在广告里了。 广告事实上已经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②报纸、电视、广播甚至大街上,没有一处能少了广告
      将画线①处改为比喻句,将画线②处改为排比句,以突出广告的铺天盖地之势。(不能改变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