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安徽省阜阳一中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 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 ,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 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 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 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遂定朝鲜。(选自《史记·朝鲜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役属真番 役属:役使
    B.多还走,坐法斩 坐法:犯法被杀
    C.今见信节,请服降 信节:表示诚信的符节
    D.有便宜得以从事 从事:跟从做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兴,其远难守       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B.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 夫晋,何厌
    C.今与朝鲜私善又不降     信也,吾兄之盛德夭其嗣乎
    D.使者及左将军疑为变     围之不继,吾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建国后,因为朝鲜离得远,难以防守,所以重新修复辽东郡从前的那些关塞,一直到浿水为界,属燕国管辖。后来卫满称王,建都在王险城。 
    B.汉朝天子下令分两路攻打朝鲜。楼船将军渡过渤海进攻,左将军荀彘率兵从辽东郡进攻。结果楼船将军的军队失败,杨仆将军攻击驻守浿水西边的朝鲜军队,也未能从前面攻破敌军。 
    C.天子因为两将军没能取得军事胜利,就派卫山明谕右渠。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汉朝谢罪,太子怀疑汉朝使者和左将军要欺骗和杀害自己,就不再渡河,又回去了。
    D.左将军多次约楼船将军进攻朝鲜,楼船将军想与朝鲜达成降约,所以不派兵与左将军会合。公孙遂就用符节召楼船将军来命令捉拿楼船将军,并把他的军队合并到左将军手下,终于平定了朝鲜。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
                                                                                                                                                     
    (2)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
                                                                                                                                                     
    (3)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做6小题)
    (1)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 
    (5)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6)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7)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8)子曰:“岁寒, _____________。”   (《论语》)
◎ 2012年安徽省阜阳一中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 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 ,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本文以棉花被子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2.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在第七段叙述了马宁家乡发洪水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马宁此时的心理。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防/纲挈领 幽/狼吞虎 色/勾心斗
    B.扭/开生面 风/转乾坤 魔/张牙舞
    C.荷/力能鼎 密/半半笑 烙/根问底
    D.染/赫一时 罢/相形见 录/拿归案
  •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2011年2月在罗马客场挑战热那亚的比赛结束之后,罗马俱乐部高层蒙塔利接收了媒体的采访,说:“当我们3:0领先时,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会输。不过这种事情,其势已迫,不能计出万全的。”
    B.西方国家不甘心被中国超越,他们对中国发展的不确定性,存在种种疑虑。因此在一些国际互动中,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甚至误解,对于这些评头论足,我们应该坦然面对。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辛弃疾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反复朗读,感受稼轩的英雄情结,在仔细品读中方能品出个中三昧
    D.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 下列带序号的句子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
    当前,文艺门类之间“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的情况相当严重,                         。如何把“专业的”普及到大众中去,把高雅的文艺作品介绍给普通大众,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①这种专业习惯,使部分批评工作者的文章缺乏大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
    ②虽然业内人士颇多指责
    ③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斥之为不会做学问
    ④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登上“百家讲坛”
    ⑤但是却不能忽略他们在文化普及层面的贡献
    ⑥一些专业批评家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
    A.⑥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④⑥②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④⑥③①②⑤
◎ 2012年安徽省阜阳一中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题目。                                                                           
    (1)给这个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不得以“无题”命名)                                                    
    (2)请根据画面的内容,对漫画反映的现象写一则50字左右的短评。
                                                                                                                                                   
                                                                                                                                                   
  • 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一些毛病,请找出文中的4处毛病并改正。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应妮) ① 因改扩建工程尘封四年之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1日在此间揭开面纱,正式接待公众参观。②在外立面观感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新建成的国博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迄今为止成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     
      ③新建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左右。④在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内,⑤不仅有大量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题材的展览,还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为公众提供服务。
      ⑥新国博展示了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中华文明的历程,⑦还将通过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                                            
    (2):                                            
    (3):                                            
    (4):                                            
  • 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对象,用语得体,才会有好效果。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话。(每段话50字左右)  
      某单位员工小张请假不参加单位的重要培训活动,理由是最近儿子要考试,他要帮助孩子复习功课,否则会考试不及格。
    (1)如果你是小张的领导,就这件事你将对小张怎样说?
                                                                                                                                                               
                                                                                                                                                              
     
    (2)如果你是小张儿子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张说一点什么?
                                                                                                                                                                
                                                                                                                                                                
  • 作文。
      有人把人生看作充满诱惑的“盒子”,打开来,里面的物品,有自己喜欢的,也有无所谓的,还有不想要的。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影无形的大盒子,我们总想把它填满,不停的往里面放置各式各样的物品:金钱、名利;亲情、友情、爱情,却又总是填不满,最终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⑤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