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禅(bǎo) (zhǒng) (pú)   (miù)  
    B.实(huā) 窕(yǎo)   (dài)     丽(guī)
    C.蛮(yí)  (jiù) (huò)   暗(yōu)    
    D.父(fù)    (shèn)    至(hǎn) 语(fàn)
                                           
  •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碑仆道,其文灭    漫:全都。    
    B.则其好游者不能也    穷:穷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又以夫古书之不存    悲:感叹。
  • 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曰“褒禅”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
    C.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
  •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人教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他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火尽    且:将要   
    C.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D.于是余有焉    叹:叹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骗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马上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让/慧空院    奢而不实     冢/筚蓝缕   
    B.公/前后继    懈/感恩德     竟/由自取   
    C.淑/化险为    忏人不倦     计/雄伟丽   
    D.笑/深思取    范/奉为臬     漫然冰释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B.则其至又少矣  
    C.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D.方其破荆州江陵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于”字,从意义和用法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②古人之观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是余有叹焉  
    ④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 人教版高一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第三单元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粗“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D.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成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柏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关,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   
    C.驾言出游,以我忧    写:写作   
    D.其有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留山中②至即深山长谷
    B.①使记作亭之意②其然乎?不然乎?
    C.①成仁之名不夺其志②君至为亭
    D.①求其疾忧②驾言出游,写我忧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 人们往往喜欢根据字的形体和意义,即兴发挥,对汉字巧作解释,如:“冢,一点小错,却弄得家破人亡。”这不仅解释了该字的字义,而且指出了它与“家”字的字形区别,谐趣幽默,耐人寻味。请从“赶、运、功、悲”中,任选两个字自主发挥,巧作解释。(字数、句式不要求与示例一致)
                                                                                             
  • 阅读下面的材料,谈一谈你对材料涉及问题的看法,不少于60字。
      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最近,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甚至争夺起了西门庆的故里,西门庆仅仅是在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大淫贼,这也起了争议,实在让人压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