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杀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并允许告发。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从学者,各处杖八十。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不过就总体上来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来又改为“辩护士”。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杀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
    1.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 或者叫做“讼棍”。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来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2.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宣帝即位,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召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闻遂对,甚说,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数年,拜为水衡都尉,典上林禁苑,为宗庙取牲,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邑群臣陷王于恶不道/坐:因犯……罪。
    B.不所闻/副:符合。
    C.开仓廪贫民/假:借。
    D.秋冬收敛/课:征收赋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龚遂“能治”的一组是(    )
    ①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②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③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④渤海又多劫略相随
    ⑤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⑥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刚毅有节操。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才干胜于相貌。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时,宣帝见他身材矮小,不免轻视,而龚遂的治乱奏对使宣帝改变了看法。
    C.龚遂到渤海后发告公文命令各县官吏停止捕盗,不再追究偷盗抢劫者,教化百姓,不久盗贼平定,百姓富裕殷实,也不再有诉讼之事。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为皇帝掌管上林苑,为宗庙提供祭祀用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2)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
    (3)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012届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出100元买下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了羊皮军大衣、羊剪绒的帽子、羊剪绒的棉手套、棉袄,换出了冻不透的大头鞋这些情节,歌颂了大兵的牺牲精神。
    B.“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这些描写再现了环境的恶劣,为人物活动做了铺垫。
    C.“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这些叙述表现出车上的人们除了“大兵”都是些自私自利、缺少互助精神的人。
    D.“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表现了“大兵”为有人想着他,留下一些御寒的酒而心里发热、感动。
    E.小说在叙事上有一个递进式的推进,即先写主人公把自己的御寒之物都一件件献给了最需要的人,再写为了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小说的最后一个自然节是一个补叙,它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较详细地写了一个手拿打火机、要用200元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和“大兵”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大兵”,但作者对这个称呼显然不满意,如果以“战士”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摘编自高亚鸣《周有光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
    C.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已经被反对派三面合围,持续近半年的内战也进入了倒计时。一代枭雄卡扎菲叱咤风云四十余年最终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令人喟叹。卡扎菲并非毫无政治手腕,他曾在大国之间折冲樽俎,并屡次躲过对手的暗杀。但是,面对民众的群起反抗,卡扎菲一直不能接受现实并且被动应付。在国际上,他被西方世界视为“独裁者”,盟友江河日下;在国内,他被挥舞旧王朝旗帜的民众看做“暴君”,昔日同袍战友也渐渐地离他而去。
    A. 叱咤风云        
    B. 四面楚歌      
    C. 折冲樽俎        
    D. 江河日下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6日在大连落下帷幕。在3天的会期内,全球政商界精英围绕“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这一主题,就低碳增长、变革性创新、移动经济、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热议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发生的变化,把脉世界经济走势。
    B.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德林则在“深港合作论坛”上透露,国务院批复成立了国务院24个部委和广东省、香港、深圳组成的《前海建设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前海建设部级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将于9月27日在北京举行。
    C. 这一次亚锦赛上中华台北队的表现或许并不能成为一个衡量的标准,但毋庸置疑,宝岛篮球和内地篮球越来越多的交流带来的必定是一种促进。看看在本届亚锦赛中取得巨大成功的约旦,中华台北CBA的取经之路会走得更坚实,韬光养晦,收获在未来。
    D. 俏江南餐饮集团一直在野心勃勃的宣传它的上市计划,但是今年3月份提交给证监会的上市申请一直到现在仍然了无音讯。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由于近期频出食品安全事件,证监会已经暂缓了餐饮行业的上市所造成的。
◎ 2012届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                                       。     
    ①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     
    ②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     
    ③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④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     
    ⑤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     
    ⑥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⑤⑥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⑥③⑤②④①
  •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6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破除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
                                                                                                   
  • 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合理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不傲慢所以有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其学校生活的每个阶段,他都是深受其他学生拥戴的学生领袖。但在他身上,丝毫不见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见的清高、孤傲、盛气凌人,相反,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尊重欣赏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天晚上,他邀请几个朋友到他的房间里吃晚餐。在吃饭过程中,一个朋友发现了他桌子上的一个座右铭。座右铭只有三个字:我第三。这三个字被镶嵌在一个精致的框架里。朋友们觉得很奇怪,大家都缠着鲍勃问个不停。鲍勃无奈,只好给大家解释起来:在我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妈妈给了我这个精美的框架,并嘱咐我一定要将它放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我能永远记住这句话,记住妈妈对这句话的解释。“我的儿子,”妈妈告诉我,“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上帝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只是第三。”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