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一中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谈吟诵
    陈向春
      ①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②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③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④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 ”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⑤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 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选自2012.3.29《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 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就是指吟,或者诵,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自然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下列对原 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指出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都非古调,同时也阐明了理由。   
    B.第三段用对比的手法指出了吟诵和吟唱的本质区别。
    C.第四段指出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D.第五段指出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消失。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池北书库记
    朱彝尊
      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先世遗书不少矣,然兵火后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钱所入,悉以购书,盖三十年而书库尚未充也。
      自唐以前,书多藏之于官。刘歆之《七略》,郑默、荀勖之《中经》、《新簿》,其后四部、《七录》,代有消长。民间所藏,赐书之外,无多焉耳!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民间镂版,未贡天府者且十之九,由是官书反不若民间之多。古之拥万卷者,自诩比南面百城①,今则操一囊金,入江浙之市,万卷可立致。然自博览者观之,若无所睹也。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习举子业者,诵四子书,治一经,不过四五十卷,可立取科第。而贾人牟利,亦惟近乎举子业者是求,非是则不顾,至以覆酱,裹面,糊蚕箔。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此士君子衋伤于心,而先生书库之设,藏之惟恐不亟也。
      彝尊经乱,先世之遗书莫有存者。及壮,糊口四方,经过都市,残编断帙,至典衣予直,积之二十年矣。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然未尝无出于藏书家目录之外者。譬之于海,九川四渎无不趋焉。而滮池瀱汋 之水,聚而勿涸,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奉先生之命,遂为先生记之。(选自《四库全书》集部卷六十六)
      【注】①南面百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指做侯王。②衋伤:伤痛。③滮池瀱汋 :泛指小水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望齐东/甲:居……首位
    B.万卷可立/致:到达
    C.钞本流传/藉:借助
    D.至典衣予/直:通“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顾士勤于钞写/积二十年矣
    B.今操一囊金积之二十年矣/非是不顾
    C.日中集奉钱入/民间藏     
    D.每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民 间所藏/悉购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却以议论为主,这种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脉相承。
    B.作者认为古代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有读通四五十卷书,才能考取功名。
    C.本文还具有文化史的意义,它提供了明清时代有关记录、版本的一些历史情况。
    D.抄本流传到雕本流传是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却加以批评,未免有失偏颇。
    4.翻译
    (1)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燕    
     袁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 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非”,一个徘徊彷徨,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地出现了。
    B.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运用对仗、反衬等手法突出了白燕之白。
    C.“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是自己玲珑心地、美好憧憬的低吟浅唱。
    D.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
    2. 这首诗借白燕主要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3)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6)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7)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__________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2012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一中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 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 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 但它失望了 ,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 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那件蓑衣曾与父亲相依为命,后来,随着父亲年事渐高,不再下田劳作, 蓑衣就被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B.“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理一阵喜悦。”是因为它被唐人写入诗中,一直吟唱至今,值得自豪。
    C.在苦涩的日子里,那件蓑衣给了父亲无私的呵护,但在日子好起来之后,蓑衣却被冷落,表达了现代人的冷漠。
    D.这篇散文对蓑衣描写的文字,运用了联想、对比、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细腻,感人至深。
    E.在作者的心目中,那件挂在家乡土墙上的褪了色的蓑衣精致而美丽,作者对它充满了深深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2.文章的第三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题“流泪的蓑衣”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蓑衣”之类物品被“永远挂在墙上”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装帧        挖墙脚       饮鸠止渴        猫(māo)腰
    B.凭添 老两口       萎靡不振        遂(suí)心
    C.发轫        水龙头       谈笑风生        烙(lào)铁
    D.凑合        坐月子       竭泽而鱼        胡同(tóng)
  • 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快走吧,你快点走吧。
    B.《春秋》因为叙事时间长而篇幅短,所以用词颇费斟酌,很艺术地体现了微言大义
    C.目前的医患关系只能说很糟糕,这样下去,结局只能是普通医生和普通病人的玉石俱焚
    D.那位指挥对毛庆劳说:“你儿子的耳朵太好了,不搞音乐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 下列语句衔接最好的一组是
    [     ]
    ①简洁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多么不容易做到
    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因为我们就被这样崇尚奢华,制造奢迷的生活包围着
    ④要想跳出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
    ⑤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
    A.①④⑤②③       
    B.②①③⑤④       
    C.①⑤③②④       
    D.②③④⑤①
◎ 2012年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一中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下面一段话中找出五处语病或标点误用,并加以修改。 
      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发挥党员干部在学雷锋活动中充分的示范带动作用。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本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④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走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⑤要不仅在本职岗位上贯彻党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还应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带动全社会践行雷锋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把下面的长句改成4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政协委员提议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3月5日,都是"学雷锋"的日子。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选择了在3月4日提交提案,建议申报"雷锋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雷锋在中国是‘3月来了4月走'。但是,‘雷锋精神'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发挥影响。"刘江龙说。他讲了几个小故事: 
      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大厅中悬挂着5幅人物肖像,雷锋肖像也在其中。西点军校的学生守则上,印有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在泰国,政府曾专门印发了《雷锋》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所以,我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雷锋精神'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刘江龙委员说。
    请你用下面词语连成一段话,表达自己对雷锋的敬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朴实勤恳   公而忘私    不可磨灭  不朽的丰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以“心底的阳光”为题,写一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