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大多教人将“中庸”误解,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  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 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 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  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一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问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  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 “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部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 “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  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以众寡不/敌:相当。    
    B.纬责降/坐:因……犯罪    
    C.诘问不/屈:屈从。   
    D.令农自诣吏/隙:空闲。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而使善战者中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师中有胆识。l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  敌不前而被责罚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自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  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  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  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因此不被人所接受而屡次遭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从内容和结构两角度简析“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 2011-2012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做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年近七十岁的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谁也记不得吵了多少次。但是不管吵得如何热闹,最多不过两小时就能和好。他俩仿佛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吵架就像在这水面上划道儿,无论划得多深,转眼连条痕迹也不会留下。
      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在地上。老婆子更不肯罢休,用那嘶哑、干巴巴的声音喊: “你摔呀!把茶壶也摔了才算有本事呢!”     老头儿听了,竞像海豚那样从座椅上直窜起来,还真的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啪”地摔在地上,老婆子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吗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从嘴里不断发出声音。一边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他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 口,猛地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了。    屋子里只剩下了老婆子一个人。过了很长时间, 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正好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 
      “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哪有快七十的老夫老妻还闹离婚的?她不禁“噗哧”一下笑出声来:这一笑,她心里一点褶皱也没了,之前的怒意、埋怨和委屈也都没了。像刚才那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应该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面正下大雪,老头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用手背揉揉泪水干后皱巴巴的眼皮,起身穿上外衣,从门后的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了房子。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已没什么人了,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她的两脚在雪地里冻得生疼,膝盖更疼,步子都迈不动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她往家里走。快到家时,她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亮着,有两块橘黄色的窗形的光投在屋外的雪地上。她的心怦地一跳: “是不是老头儿回来了?”
      她又想,是她刚才临出家门时慌慌张张忘记关灯了,还是老头儿回家后打开的灯?    走到家门口,她发现有一串清晰的脚印从西边而来,一直拐向她家楼前的台阶前。这是老头儿的吧?
      她走到这脚印前弯下腰仔细地看,却怎么也辨认不出那是不是老头儿的脚印。
      “天呀!”她想,  “我真糊涂,跟他生活一辈子,怎么连他的脚印都认不出来呢?”    她摇摇头,走上台阶打开楼门。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这心情只有在他们五十年前约会时才有过。(选自《读者》,2011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将二人比作倒在一起的两杯水,将吵架比作在水面划道,道儿即使再深,痕迹也不会留下,这写出了二人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
    B.文中结尾部分着重刻画老婆子的心理,如“怎么连他的脚印都认不出来呢”等,这一细节说明老婆子在反思自己现在是不是还爱着老头儿。
    C.文中第四、五  段有关雪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恶劣的环境,天气寒冷,老婆子在雪地里找的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出她对老头儿担心。
    D.作者综合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多种描写手法的使用,既交代了二人吵架的缘由,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婆子与老头儿吵架的场面。
    E.老婆子一厢情愿地出去找老头儿,当再次回到家时,发现灯亮了,情节到此戛然而止,老头到底在不在屋里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小说第五段中交代老夫妻每次吵架,老头跑出去一个多小时就会回来,有何作用?   
    答:                                                                                                  
    (3)从情节中,简要概括老婆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4)请就文中两种主要描写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 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
      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这。“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 斑。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  为他接物待人“太滥 ’,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 “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  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  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一生中的  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  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  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  
      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 
      本此观念,它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至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 ,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  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  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 
    B.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思想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  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
    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  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
    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  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格。
    E.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相关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平易恬淡、心胸豁达、  不畏强权、廉洁自律、坚持操守的崇高品格。    
    (2)文章是怎样表现蔡元培“仁人君子的雅量”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                                                                                        
    (3)蔡元培“书生本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                                                                                         
    (4)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各显其能,使来宾从中感受到重庆青年的友好。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论文、外语、文凭三大指标,在我国现行人才评价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但若仅以这三个指标评价人才,就会伤害不少人的积极性。
    D.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 2011-2012年陕西省渭南市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______。鼓、钟两楼在对比中,一横一直,形成了和谐美妙的组合。
    ①全部使人有雄浑坚实的矗立的印象    
    ②台上钟亭也是每面一个发券的门    
    ③上面横列五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整体轮廓强调了横亘的形体    
    ④钟楼在鼓楼后面不远,是座直立耸起、全部砖石造成的建筑物    
    ⑤鼓楼是一座很大的建筑物,第一层雄厚的砖台,开着三个发券的门洞    
    ⑥下层高耸的台,每面只有一个发券门洞    
    A.④⑥⑤③①②  
    B.④②⑤⑥①③  
    C.⑤④③①②⑥  
    D.⑤③④⑥②① 
  • 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日“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午轻一代。
    答:                                                                                                    
  •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语文是滋味甘甜的美酒,让人在品尝中回味,余香悠长。
      语文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让人在感受中沉浸,遐思无限。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