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朱光潜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故事多么简单平凡?这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这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毕斯诺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牛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莎士比亚教我们会在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伦勃朗和罗丹教我们会在丑陋中见出新奇。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见也生生不息。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原文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不具有诗的“趣味”的一项(     )
    A.能艺术的观照出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应该具有诗的趣味。
    B.能用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生活情趣的作品也就是有了诗的趣味。
    C.能表现出人的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的作品一定具有诗的趣味。
    D.罪孽灾祸中见出庄严伟大,丑陋中见出新奇的作品是有诗的趣味。
    2.下列多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小说和戏剧如果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诗,那就只读到了粗浅,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了花。
    B.虽然《长恨歌传》《会真记》的故事性强于《长恨歌》《西厢记》,但其文学价值远不如后者。
    C.读出诗中的故事比较容易的,但要读故事背后的情趣,感到诗的佳妙,则不是容易做到的。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种文学的水平,也能滋润我们的人生。
    3.从文章第四、五两段看,作者认为培养诗的趣味最忌讳的两点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黄陶庵文集序
    [清]吴伟业
      黄陶庵先生死之五年,其门人陆翼王收其遗文,得其所论著百余篇,属余为之序。
      呜呼!陶庵之文止于此而已乎?当其城陷引决,投笔绝命,扼吭而死;翼王访求搜购于流离煨烬之中,遗篇断烂,什不存一,此可为流涕叹息者也。
      陶庵深沉好书,于学无所不窥,居常独坐一室,不交当世。迁、固以下诸史,朱黄钩贯,略皆上口。其于考据得失、训诂异同,在诸儒不能通其条要,陶庵顿五指而数之,首尾通涉,铢两历然,虽起古人面与之诘问,莫能难也
      其为人清刚简贵,言规行矩,早有得于濂、洛之传。尝谓人曰:“吾比来为文,初无所长,然皆折衷大道,称心而立言,质之于古,验之于今,其不合于理者亦已少矣。”此其一生读书之大略也。
      当先皇帝初年,海内方向古学,一二通人儒者将以表章六经、修明先王之道为务。乃曲学诡行则又起而乘之,依光扬声,互相题拂,剽取一切紧僻之辞,以欺当时而误流俗。论者不察,乃比其始事者,同类而訾之。噫!亦不思之甚矣。
      世之降也,先王之教化既熄,法度既亡,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纰谬杂揉蟠戾于天下。虽有高世之君子,欲整齐而分别之,其道无由。惟夫忠孝大节皆出于醇正博洽之儒,其似是而非者不一见焉。然后天下后世了然知异学之当诛,而大雅之可尚。以我观陶庵,其非人耶
      陶庵为诸生二十年,与其弟伟恭、其徒侯几道,俱昼夜讲性命之学。晚而后遇,不肯就官。城破之日,师友兄弟同日并命。今其书虽不全,使读之者忾然想见其为人,益足以征于今而信于后无疑矣。
      翼王以五年之力,掇辑散亡,其功于斯道不细,固不专为陶庵已也。吾故表而出之,俾后之人知所习焉。
      注:①黄陶庵(1605~1645),即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上海嘉定人,明末忠烈之士。清兵围嘉定时,被推为起义首领,城破,与其弟等自缢殉节。下文中的“先皇帝”,是指明崇祯皇帝。②朱黄钩贯:古人校点书籍,用朱黄两色以示区别,钩连上下句来贯通文意。③濂、洛:分别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④性命之学:宁儒性命理气之学。即下文中的“斯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为之序/属:嘱托。
    B.首尾通涉,铢两然/历:清楚。
    C.之于古,验之于今/质:责问。
    D.掇辑散/亡:丢失。
    2.下列各组种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陶庵顿五指数之②弃甲曳兵
    B.①其不合理者亦已少矣②其皆出此乎
    C.①欺当时而误流俗②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俾后人知所习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陶庵性格沉静,喜好读书,涉猎很广。通读《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致力于宋代理学的研究,曾与其弟、其徒一起日夜讲修理学。
    B.明朝末年,私学盛行,各种怪论乘势而起,错误的思潮遍及天下。只有醇正博学的黄陶庵才是真正的弘扬六经之义、阐明先王之道的大儒。
    C.黄陶庵为人清正刚直,简易严肃,说话行事都很有规矩,不好交往,不慕仕宦。在清兵破城之际,他与其弟等人扼喉引决,节操赫然。
    D.黄陶庵殉节之后,弟子陆翼王费五年心血,搜集遗文一百多篇,编辑成册,作者看为其文集作序,更多的是想让后人读其文想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起古人面与之诘问,莫能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天下后世了然知异学之当诛,而大雅之可尚。以我观陶庵,其非人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金陵驿(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公元1278年,南宋灭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军攻破口年之多。诗人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过金陵,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夕阳下的金陵是荒草芜杂,自己也像孤云一样漂泊无依,从而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抒情基调。
    B.颌联诗人远望山河风景依旧,近看城郭毁坏、人民离散。对比之下,感情得到进步渲染,主题更加鲜明。
    C.颈联中诗人似芦花样苍老,也像失巢的燕子,不知何处安身,拟人化的描写,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饱满。
    D.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结构层次分明:前三联写景,层层渲染、蓄势,尾联在此的基础上,转而抒怀。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化作啼鹃带血归”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六小题)
    ①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基)
    ③昆山欲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④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⑤_____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⑧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01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戈壁听沙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的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是
    [     ]
    A.防犯    头炷香    蛛丝马迹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福祉    口头禅    义气相投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融资    局域网    势不两立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D.重叠    紧箍咒    巧装打扮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国政府郑重申明:黄岩岛的南沙群岛历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其他国家对黄岩岛的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领土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B.不管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幅度还是很小,但已经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理论可能。
    C.房价能否下降、看病是不是太难、就业形势是不是严峻……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的热点。
    D.现在有些翻译作品的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现在很多中学生都难以选择是在国内考一所一流大学?还是去外国考一个二三流的大学?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个新问题。
    B.唐代诗人王维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作品具有空灵之美,正如苏轼对他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人们不会忘记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食指、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名字将永远被镌刻在新中国的诗歌史上。
    D.“我也不知道怎么解,你还是去问问李老师吧。”小明鼓励他说:“李老师对提问的同学从来都是很耐心的。”
◎ 201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长、输送的距离远,对人体健康、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②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和发展农业产后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利益保障,是目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③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④从医近50个岁月,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吴孟超顶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⑤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被时代一次次重新解读,被赋予一次次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照所给示例,另选一个事物,写两句意思相反的话。(每句不超过25个字)
    圆  规
      正:因为有一颗坚定的心,所以你的人生才圆满。
      反:因为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你只能原地打转。
    事  物
      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这首唐诗可以想象成两个场景画面,第一个画面已经写好,请你续写第二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进行合理想象,描写环境和人物情态。②字数在50~60之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场景一:巴山蜀地秋夜,寒雨淅淅沥沥,诗人伫立窗前透过雨幕,看近处秋池满涨,远处重山隐隐,绵绵秋雨将诗人的思绪牵到遥远的北方。
    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句老话说:“善要人知即为非善。”意思是,做了好事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就不是真正的善。这里提倡的是做好事不留名。
      民营企业家陈光标则一直在大张旗鼓地高调做善事,并且理直气壮地说:“做了好事就是要讲出来,我帮助一人,只做了一件好事,如果跟10人说了,就是做了10件好事,跟100个人说了,就是做了100件好事。”
      上进观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陈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