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语文高考三轮冲刺专题综合测试卷(一)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入
    C.
    D.悲






    一堂
    横征暴
    食壶浆
    海桑田
    光风
    节约
    精竭虑
    踉踉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辽阔苍茫的戈壁荒漠,缥缈洁白的雪山冰峰,森严幽深的皇城内院,人声鼎沸的京城市井,这一切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美。
    B.世界文学渊远流长,炫丽多姿。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详地就已经孕育出了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
    C.当欣赏杜甫那些千古留传的诗作时,我们一定会感悟到在忧患忡忡的现实处境中,诗人的感情心志与民生痛苦如胶似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D.“山荫道上,目不遐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关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压力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制度。
    B.中国政府已庄重宣布,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一些困难,但中国政府会兑现承诺,绝不失言
    C.随着一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项目落户本市,人们发现在不经意间,这个南部新城刮起了一种时尚健康、宜室宜家的居家风潮。
    D.“两会”马上要开了,我有个不情之请,就是想请总理在两会期间到网上来,在线和全世界的华人网民聊聊天,谈谈国事、家事、大小事——某网友在网上留言。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B.科学家对处于北极圈内的加拿大海域乘坐考察船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考察,他们的结论就是这一地区变暖速度远快于预期。
    C.北大不久前宣称,明年自主招生时将拒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这一举措的目的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D.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 2012年高三语文高考三轮冲刺专题综合测试卷(一)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这位人称“玫瑰花”的三小姐出场便是不凡,“修眉俊眼,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她组织过诗社,“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夫人受冤时,是她站出来代为洗雪。
    ②她兴利除弊,“精细处不让凤姐”。
    ③王善保家的肆虐行恶时,又是她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
    ④在《红楼梦》众多的女儿形象中,探春的确是一朵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的玫瑰花。
    ⑤迎、探、惜三姐妹中的佼佼者当推探春。
    A.⑤③②①④  
    B.④①②③⑤
    C.⑤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严谨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它有界画【注】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C.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人们认为算盘的出现在宋代以后,后来人们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商店的柜台上发现了一个算盘,从而推翻了以前的判断。这一点可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可以为后人提供研究宋代科技的史料。
    B.文中提到了“屏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几个概念,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它们是不同的画种。
    C.《清明上河图》为后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提供了形象的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特殊地位也得到了后人的重视和认可。如今,有关该图的所有问题都有了一致的看法。
    D.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的视角没能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是当时没有相应的经济、文化背景。
    4.下列叙述或判断,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C.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D.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再拜稽首而曰  辞:辞谢
    B.得民心则于千里之地  贤:胜过
    C.群臣,服剑臂刃  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厚味  甘:甘甜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下养百姓,来其心/中述汤武,刺世事
    B.以视孤寡老弱渍病/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
    C.残吴二年霸/城入赵璧留秦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平原君不敢自比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①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②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④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⑤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⑥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译文: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译文: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译文: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012年高三语文高考三轮冲刺专题综合测试卷(一)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________》《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并为称四大悲剧;中国现代小说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________》、沈从文的《边城》,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成就。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既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3)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  
    (4)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____。肯与邻翁相对饮,________________。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安徽文学》)
    1.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结合表达特色,请分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而你的观点是什么?可赞成或反对以上两种观点,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南方都市报》3月14日)
      材料二: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代表教育部作出回应,称“推广简化字”是法律的规定,教育部要依法行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则对依法推广简化字表示支持。(《潇湘晨报》3月14日)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
                                                                                                
    (2)针对以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 请根据示例,把另外两处句中改动的理由说出来。
      示例:原文: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决定它究竟适宜于种什么谷物和蔬菜。
      修改: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什么谷物和蔬菜。
      理由:“鉴定”有鉴别确定的意思。首先要鉴别土壤的性质、特点,然后才能从实际出发,决定种植。“决定”则是主观地对土地种植作判断,不准确。
    ①原文: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修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已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理由: ____               ___
    ②原文: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修改: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理由:____               ___
  •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代价,即为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个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代价是必然的。要想考取大学,就必须刻苦学习;要想田地丰收,就必须辛勤耕耘。如今经济的迅猛发展、众多产业“高效益”令人欣喜不已,但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及矿难、职业病对无辜生命的伤害为代价却让人痛心;农民工为了生存进城务工,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命运为代价令人担忧……这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了个人或者社会的生存、发展,哪些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哪些代价是过于沉重的?关于代价,你有哪些遭遇、感悟和见解?
      请你以“代价”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袭。